文化部與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歷時一年半合作籌備「數位典藏國際策展計畫」,近日於開放博物館盛大展出「國家寶藏」、「眾樂之堂:中山堂」兩檔數位展,結合珍貴的數位藏品與科技化互動體驗,以中、英、日三語接軌國際,呈現臺灣豐富多元的文化樣貌。
玩轉國寶,擴展知識脈絡
「國家寶藏」數位展精選國內8個館所,包括商周時期雄渾莊重、紋飾華美的青銅器;晶瑩剔透、做工精湛的臺灣史前玉器;釉色飽和艷麗的明清瓷器,以及臺灣陶藝名匠葉王所捏塑細膩傳神、獨具一格的交趾陶工藝等31件國寶。移動滑鼠擺渡輕舟,開啟一場「尋寶」探險,彈指之間便可將藏於山林的國之瑰寶一一收入囊中。
而在開放博物館創新的展示模組設計下,形色珍寶躍然眼前、絢爛綻放!點擊藏品圖像,跟隨圖文指引,瀏覽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人獸形玉玦」的全貌與細部線條,欣賞國立故宮博物院「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的金魚悠遊姿態,查看國立歷史博物館「獸形器座」的各種面向,及比對國立臺灣博物館「康熙臺灣輿圖」原件、摹本與抄本的筆鋒用色,直覺的操作模式搭配深入淺出的導覽說明,讓國寶不再遙不可及!
此外,也首次運用AAT-Taiwan「藝術與建築索引典」詞彙,以機器探索及人工輔助校正鏈結國立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美術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荷蘭國家博物館、歐洲數位圖書館、日本e國寶等6個資料庫,共442件相關藏品,點選「藏品推薦」國際典藏盡收眼底。
國家寶藏展覽首頁國家寶藏藏品_石虎首人身跪姿立雕。典藏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台灣(CC BY-NC-SA 3.0 TW)國家寶藏藏品_人獸形玉玦。典藏者: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台灣(CC BY-NC 3.0 TW)國家寶藏藏品_蟠龍燭臺。作者:葉王。典藏者: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台灣(CC BY-NC 3.0 TW)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眾樂之堂:中山堂」
「臺北市中山堂」原為日治時期「臺北公會堂」,竣工於1936年,它見證了日本投降、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等歷史事件,是臺灣政權更迭與文化轉型的重要據點,同時它也是孕育民歌、現代舞、電影等藝文活動的搖籃,及庶民閒暇之餘看星星、理髮、約會的處所。與中心合作「眾樂之堂:中山堂」的主要策展人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沈冬教授表示:「『眾樂之堂』的『樂』,是指音樂,當然也能詮釋為快樂。」
沈冬教授曾於2016年應中山堂之邀,為中山堂八十週年紀念策劃精美的線下實體展;而本展覽即以實體展為基礎,再請沈冬教授擷取展覽精華,重新設計轉譯,打破過去實體展固定動線的框架,觀覽者漫步在臺灣傳統建築學者李乾朗手繪的中山堂內部透視圖,隨心所欲地探索觸摸歷史、進入正門、欣賞表演、瀏覽報刊、喝杯咖啡、舉辦活動等各主題單元及270多件老照片、數位檔案。
眾樂之堂:中山堂展覽首頁眾樂之堂:中山堂展覽《飛墨》海報。典藏者:新古典舞團。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台灣(CC BY-NC-ND 3.0 TW)蔡瑞月與林沖合舞照片。典藏者:林沖。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台灣(CC BY-NC-ND 3.0 TW)
同時,以平易近人的筆觸將中山堂八十餘年的歷史材料化為「中山堂十二奇」牌卡及「舉辦活動」互動小遊戲,讓觀覽者聚焦中山堂的獨特與多元魅力,身歷其境地參與當時的歷史事件。
策展人沈冬教授於2022年10月活動講座中介紹了展覽的理念及呈現方式,以六首在中山堂首演的歌曲為例證,呈現中山堂與臺灣政經社會發展的緊密連結。
深化臺灣,邁向國際
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精心打造「國家寶藏」、「眾樂之堂:中山堂」兩檔數位展覽,以多語化引領國際深入探索臺灣的多元風貌,歡迎您上線體驗,感受數位時代帶來的豐富文化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