십행
(10행에서 넘어옴)
10행(
- 10행(
十 行 , 영어: ten practices of bodhisattva for others,[3] ten necessary activities,[2] ten practices[4])은 대승불교의 보살 수행계위 가운데 특정한 10가지 계위를 말한다. - 10행(
十 行 , 영어: ten practices of bodhisattva[5])은 보살이 행하는 신(信 ) · 비(悲) · 자(慈) · 사(捨) · 불피권(不 疲 惓) · 지경서(知 經書 ) · 지세지(知 世智 ) · 참괴(慚愧 ) · 견고력(堅固 力 ) · 공양(供養 )의 10가지 수행을 말한다. - 10행(
十 行 )은 신(身 ) · 구(口 ) · 의(意 )로 짓는 10가지 악행인 신3(身 三 ) · 구4(口 四 ) · 의3(意 三 )의 10악(十惡 )을 말한다.
보살 수행계위로서의 10행(
- 대승불교에서 널리 받아들여지고 있는, 《보살영락본업경》에서 설하고 있는 보살 수행계위인 10신 · 10주 · 10행 · 10회향 · 10지 · 등각 · 묘각의 52위 가운데 10행을 말한다.[9][10]
- 대승불교의 경전인 《화엄경》에서 설하고 있는 보살 수행계위인 10주 · 10행 · 10회향 · 10지 · 불지(
佛 地 )의 41위 가운데 10행을 말한다. - 대승불교의 화엄종의 법장이 《화엄경탐현기》에서 세운 보살 수행계위인 10신 · 10해(
十 解 ) · 10행 · 10회향 · 10지 · 불지의 51위 가운데 10행을 말한다. - 대승불교의 경전인 《인왕경》에서 설하고 있는 보살 수행계위인 10신 · 10주 · 10행 · 10회향 · 10지 · 묘각의 51위 가운데 10행을 말한다.
- 대승불교의 경전인 《수능엄경》에서 설하고 있는 보살 수행계위인 간혜지(
乾 慧 地 ) · 10신 · 10주 · 10행 · 10회향 · 4가행(四 加 行 ) · 10지 · 등각 · 묘각의 57위 가운데 10행을 말한다. - 《월인석보》 제2권에서 설하고 있는 보살 수행계위인 간혜지(
乾 慧 地 ) · 10신 · 10주 · 10행 · 10회향 · 4가행(四 加 行 ) · 10지 · 등각 · 금강혜(金剛 慧 ) · 묘각의 58위 가운데 10행을 말한다.[11] - 대승불교의 법상종의 규기가 세운 보살 수행계위인 10주 · 10행 · 10회향 · 10지 · 묘각의 41위 가운데 10행을 말한다.
- 대승불교의 법상종의 원측이 세운 보살 수행계위인 10신 · 10주 · 10행 · 10회향 · 10지 · 등각 · 묘각의 52위 가운데 10행을 말한다.
10행(
대승불교에서 널리 채택하고 있는 《보살영락본업경》의 52위의 보살 수행계위에 따르면 10행의 순서와 명칭은 다음과 같다.[13][14]
10행(十 行 )
편집
(1) 환희행(歡喜 行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2) 요익행(饒 益 行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3) 무진한행(無 瞋恨行 )·무에한행(無 恚恨行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4) 무진행(無盡 行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5) 이치란행(離 癡 亂行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6) 선현행(善 現行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7) 무착행(無 著 行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8) 존중행(尊重 行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9) 선법행(善 法 行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10) 진실행(眞 實行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참고 문헌
편집- 고려대장경연구소. 《고려대장경 전자 불교용어사전》. 고려대장경 지식베이스 / (사)장경도량 고려대장경연구소.
|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 곽철환 (2003). 《시공 불교사전》. 시공사 / 네이버 지식백과.
|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 법장 술, 노혜남 번역 (K.1513, T.1733). 《화엄경탐현기》. 한글대장경 검색시스템 - 전자불전연구소 / 동국역경원. K.1513(47-458), T.1733(35-107).
|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 운허. 동국역경원 편집, 편집. 《불교 사전》.
|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 축불념 한역, 노혜능 번역 (K.530, T.1485). 《보살영락본업경》. 한글대장경 검색시스템 - 전자불전연구소 / 동국역경원. K.530(14-374), T.1485(24-1010).
|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 행담 (2008). 《『화엄경』「
十 地 品 」에 나타난修行 次第 에 관하여》. 지도교수 해주. - (중국어) 법장 술 (T.1733). 《화엄경탐현기(
華嚴經 探 玄 記 )》. 대정신수대장경. T35, No. 1733, CBETA.|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 (중국어)
佛門 網 . 《佛學 辭典 (불학사전)》.|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 (중국어)
星雲 . 《佛 光 大 辭典 (불광대사전)》 3판.|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 (중국어) 축불념 한역 (T.1485). 《보살영락본업경(
菩薩 瓔珞 本業 經 )》. 대정신수대장경. T24, No. 1485, CBETA.|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각주
편집- ↑ 가 나
星雲 , "十 行 ".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
"十 行 : (一 )菩薩 修行 之 五 十 二 階 位 中 ,指 第 二 十 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十種利他行。又 作 十 行 心 。即 :(一 )歡喜 行 ,菩薩 以無量 如來 之 妙 德 ,隨順 十 方 。(二 )饒 益 行 ,善 能 利益 一切 眾生。(三 )無 瞋恨行 ,修 忍辱 ,離 瞋怒,謙 卑恭敬 ,不 害 自他 ,對 怨能忍 。(四 )無盡 行 ,又 作 無 屈 撓 行 。菩薩 行 大 精進 ,發心 度 一切 眾生,令 至大 涅槃 而無鬆 懈 。(五 )離 癡 亂行 ,常住 正念 不 散亂 ,於一切 法 無 癡 亂 。(六 )善 現行 ,知 無 有 法 ,三業 寂滅 ,無 縛 無 著 ,而亦不 捨教化 眾生。(七 )無 著 行 ,歷 諸 塵 剎供佛 求法 ,心無 厭 足 ,而亦以寂滅 觀 諸法 ,故 於一切 無 所 著 。(八 )尊重 行 ,尊重 善根 、智慧 等 法 ,悉皆 成就 ,由之 更 增 修二 利行 。(九 )善 法 行 ,得 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成就 種種 化 他 之 善 法 ,以守護 正法 ,令 佛 種 不 絕 。(十 )真 實行 ,成就 第一義 諦 之 語 ,如說能行 ,如行能 說 ,語 行 相應 ,色 心 皆 順 。
修 十 行 之 目的 有 四 :(一 )厭 有為 。(二 )求菩提 、滿 佛德 。(三 )欲 於現在 、未 來世 中 救 度 眾生。(四 )求 實際 、證 法 如。以是故 修 諸行 。有 關 菩薩 於何階 位 修 此十 行 ,經論 或 以為三 賢 位 之 一 ,或 六 種 性 中之 性 種 性 ,或 五 位 中 之 資 糧 位 。〔舊 華嚴 經卷 十 一 之 十 行 品 、大佛 頂 首 楞嚴經卷 八 、大乘 義章 卷 十四 、華嚴 五教 章 卷 二 〕
(二 )菩薩 之 十 種 修行 。即 :(一 )信 ,信仰 佛 、法 。(二 )悲,拔眾生 苦 。(三 )慈,施 樂 與 眾生,對 諸 眾生而起眾生緣 ,知 眾生無 實體 、自性 而起法 緣 ,觀 五蘊之空而起無緣。(四 )捨,行 內外二 施 ,令 眾生心 安 。(五 )不 疲 倦,指 行 世間 、出世間 之 行 而不疲 倦。(六 )知 經書 ,指 知 五明 。(七 )知 世智 ,知 曉 世間 實際 之 事 、義 。(八 )慚愧 ,恥 罪過 而生慚愧 。(九 )堅固 力 ,自 守 佛道 而不退 失 ,更 能 向上 轉進 。(十 )供養 ,供養 諸 佛 及如其教說 修行 。〔舊 華嚴 經卷 二 十 三 、菩薩 地 持 經卷 三 、卷 七 、十 地 經論 卷 三 〕
(三 )十 行 攝 善 法 。即 :(一 )慈悲 行 (不 殺生 ),(二 )少欲 行 (不 偷盜),(三 )淨 梵行(不 邪淫 ),(四 )諦 語 行 (不 妄語 ),(五 )明 慧 行 (不 飲酒 ),(六 )護法 行 (不 說 人 過 ),(七 )息 惡推 善行 (不 自讚 毀他),(八 )財 法 俱施行 (不 慳法財 ),(九 )忍辱 行 (不 瞋恚 ),(十 )讚 三寶 行 。〔禪 戒篇〕
(四 )又 指 身 、口 、意 所行 之 十 種 惡 行為 ,稱 為 十惡 。(參 閱「十善 十惡 」468) p429" 인용 오류: 잘못된<ref>
태그; "FOOTNOTE星雲 "[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1-detailaspDINDEX1962DTITLEA4QA6E6十 行 ]".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이 다른 콘텐츠로 여러 번 정의되었습니다 - ↑ 가 나 다
佛門 網 , "十 行 ".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
"十 行 :出處 :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 William Edward Soothill and Lewis Hodous解釋 : The ten necessary activities in the fifty-two stages of a bodhisattva, following on the十 信 and十 住 ; the two latter indicate personal development自利 . These ten lines of action are for the universal welfare of others利他 . They are: joyful service; beneficial service; never resenting; without limit; never out of order; appearing in any form at will; unimpeded; exalting the pāramitās amongst all beings; perfecting the Buddha-law by complete virtue; manifesting in all things the pure, final, true reality.出處 :陳 義孝 編 , 竺摩法師 鑑定 , 《佛學 常見 辭彙 》解釋 :菩薩 五 十 二 位 修行 中 ,第 三 個 十 位 名 十 行 ,因 菩薩 經 十 信 十 住 ,已 成佛 子 ,滿足 自利 ,復 須長 養 利他 功 行 ,故 名 十 行 ,亦 名 十 長 養 。一 、隨順 眾生,隨喜 功德 ,名 歡喜 行 。二 、饒 利 眾生,使 得 法 利 ,名 饒 益 行 。三 、等 視 眾生,不 見 其過,名 無 瞋恨行 。四 、三 際 十 方 ,化身 無盡 ,名 無盡 行 。五 、了 達 法門 ,悉無錯誤 ,名 離 癡 亂行 。六 、既 離 癡 亂 ,則 能 現 諸相 ,同 異 圓融 ,名 善 現行 。七 、十方 虛空 ,滿足 微塵 ,於一塵 中 ,現 十方 界 ,塵界 交現,不 相 留 礙,名 無 著 行 。八 、緣 般若 故 ,成 無 著 行 ,故 六 度 中 ,特 尊 般若 ,名 尊重 行 。九 、妙 觀 慧 中 ,顯 圓融 德 ,能 入 諸 佛法 軌中,名 善 法 行 。十 、圓融 德 相 ,清淨 無 漏 ,真 無為 性 ,妙 契 真實 ,名 真 實行 。出處 :丁 福 保 《佛學 大 辭典 》解釋 : (術語 )菩薩 修行 ,雖於十 信 十 住 滿足 自利 ,然 利他 之 行 未滿 ,故 不可 不 經 此目:一 、歡喜 行 ,為 佛子 之 菩薩 以如來 之 妙 德 ,隨順 十 方 也。二 、饒 益 行 ,利益 一切 眾生也。三 、無 瞋恨行 ,自覺 覺 他 。無 違 逆 者 。又 曰無恚恨。無 違 逆 。四 、無盡 行 ,隨 眾生之 機 類 而現其身,三 世 平等 ,通達 十 方 。利他 之 行 無盡 也。五 、離 痴 亂行 ,種種 之 法門 雖不同 ,然 一切合同而無差誤也。六 、善 現行 ,以離痴 亂 故 ,能 於同類 中 現 異相 ,於一一 異相 各 現 同相 ,同 異 圓融 也。七 、無 著 行 ,十方虛空滿足微塵於一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界 不 留 礙也。八 、尊重 行 ,又 曰難得 行 。以前 種種 現前 皆 般若 觀照 之 力也 ,故 於六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羅蜜。九 、善 法 行 ,圓融 之 德能 成 十方諸佛之軌則也。十 、真 實行 ,以前 圓融 德 相 ,一 一 皆 清淨 無 漏 ,一真 無 為之 性 ,本來 常 恒也 。【參 見 :五 十 二 位 】出處 :明 ,一如 《三藏 法 數 》字 庫 解釋 :十 行 者 ,謂 由 前 十 住 進 修 ,功 滿 已 成 ,佛子 自得 己 利 ,而利他 之 行 未成 ,是 故 廣行 饒 益 ,隨順 眾生,令 其歡喜 。然 行 有 淺 深 ,故 始 自 歡喜 ,終 至 真實 ,而成十 種 也。
##〔一 、歡喜 行 〕,謂 由 前 十 住 進 修 ,功 滿 已 成 ,佛子 具 佛 妙 德 ,能 於十 方 剎土,隨順 饒 益 眾生,自他 俱喜。經 云 :成佛 子 已 ,具足 無量 如來 妙 德 ,十方 隨順 ,名 歡喜 行 。(剎,梵語 具 云 剎摩,華 言 土田 。)
##〔二 、饒 益 行 〕,謂 善 推妙德 ,饒 益 眾生,使 得 法 利 ,不 生 猒想。經 云 :善 能 利益 一切 眾生,名 饒 益 行 。
##〔三 、無 瞋恨行 〕,謂 瞋恨生 於違拒 ,既 能 自覺 ,又 能 覺 他 ;自他 之 利 兼 成 ,則 瞋恨自 無 也。經 云 :自覺 覺 他 ,得 無 違 拒 ,名 無 瞋恨行 。
##〔四 、無盡 行 〕,謂 隨 眾生之 類 ,化現 其身,轉化 無窮 ,而益物 無盡 ,豎遍三 際 ,橫 周 十 方 ,通達 無礙 。經 云 :種類 出生 ,窮 未來 際 ,三世 平等 ,十方 通達 ,名 無盡 行 。(三 際 者 ,即 過去 、現在 、未來 三 世 也。)
##〔五 、離 癡 亂行 〕,謂 妙 智 了 達 一切 法門 ,雖各不同 ,悉皆 歸 於一理 ,而無差 誤 。經 云 :一切 合同 ,種種 法門 ,得 無 差 誤 ,名 離 癡 亂行 。
##〔六 、善 現行 〕,謂 由無 癡 亂行 ,故 能 於同類 中 ,顯現 異相 ;於異相 中 ,不 見 有 異 ;同 異 圓融 ,互現自在 。經 云 :則 於同中 顯現 群 異 ,一 一 異相 ,各各 見 同 ,名 善 現行 。
##〔七 、無 著 行 〕,無 著 ,即 無礙 之 義也 。謂 由 善 現 之 行 ,充 擴圓融 ,以滿空 微塵 ,一 一 塵 中 ,現 十方 界 ,而塵相 不壞 ;塵界 交現,小 大 無礙 。經 云 :現 塵 現 界 ,不 相 留 礙,名 無 著 行 。
##〔八 、尊重 行 〕,謂 前 無 著 行 中 ,現 塵 現 界 ,皆 是 般若 觀照 之 力 ;然 般若 於六 度 中稱 為 第 一 ,可 謂 至尊 至 重 矣。經 云 :種種 現前 ,咸是第 一 波羅蜜 多 ,名 尊重 行 。(梵語 般若 ,華 言 智慧 。六 度 者 ,一 布施 、二 持戒 、三 忍辱 、四 精進 、五 禪定 、六 智慧 也。梵語 波羅蜜 多 ,華 言 到 彼岸 。)
##〔九 、善 法 行 〕,謂 於妙觀 慧 中 ,種種 明 現 ,以顯圓融 之 德 。十方 諸佛 ,莫不依 此圓融 而為法則 。經 云 :如是 圓融 ,能成 十方 諸佛 軌則,名 善 法 行 。
## 〔十 、真 實行 〕,謂 前 圓融 德 相 ,一一皆是無為真實之性,然 依 性 起 修 ,則 所 修之 行 ,無 非 真實 矣。經 云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 真 無為 ,性 本然 故 ,名 真 實行 。頁 數 :出 楞嚴經 出處 :明 ,一如 《三藏 法 數 》字 庫 解釋 :行 即 進 趣 之 義 。謂 行 此行,則 能 進 向 於果,名 之 為 行 。一 歡喜 行 、二 饒 益 行 、三 無 違 逆行 、四 無 屈 撓 行 、五 無 癡 亂行 、六 善 現行 、七 無 著 行 、八 難 得 行 、九 善 法 行 、十 真 實行 。" 인용 오류: 잘못된<ref>
태그; "FOOTNOTE佛門 網 "[httpdictionarybuddhistdoorcomword33884E58D81E8A18C十 行 ]".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이 다른 콘텐츠로 여러 번 정의되었습니다 - ↑ 고려대장경연구소, "십행
十 行 ".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
"십행十 行
* ⓟ
* ⓣ
* ⓢ
* ⓔten practices of bodhisattva for others
1]보살이 이타행을 실천하는 단계의 열 가지 과정. 보살의 52위(位 ) 중에서 제21위부터 제30위까지. 1, 법공(法 空 )에 들어가 사견으로 동요되지 않는 환희행(歡喜 行 ). 2, 항상 중생을 교화하여 이롭게 하는 요익행(饒 益 行 ). 항상 인내하여 사람들을 거역하지 않는 무위역행(無 違 逆行 ). 4, 대정진으로 일체중생을 열반으로 이끌고자 발심하여 방심하지 않는 무굴요행(無 屈 撓 行 ). 5, 무명으로 인해 교란되지 않는 무치란행(無 癡 亂行 ). 6, 항상 불국토에 출현하여 살아가는 선현행(善 現行 ). 7, 공견(空見 )과 유견(有 見 )에 집착하지 않는 무착행(無 著 行 ). 8, 얻기 어려운 선근을 성취하는 난득행(難 得 行 ). 9, 법을 사람들에게 설해 주는 선법행(善 法 行 ). 10, 중도의 진실한 이치를 깨닫는 진실행(眞 實行 )." - ↑ ddb, "
十 行 ".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
"十 行 :
Pronunciations: [py] shíxíng [wg] shih-hsing [hg] 십행 [mc] siphaeng [mr] siphaeng [kk] ジュウギョウ [hb] jūgyō
Basic Meaning: ten practices
Senses:
# Ten of the fifty-two stages五 十 二 位 of the career of a bodhisattva taught in the Mahāyāna Sūtras. These stages are practices for the benefit of others. They come after the ten abodes十 住 and before the ten dedications of merit十 廻 向 . They are:歡喜 行 — The 'practice of giving joy.' Selfless giving to sentient beings by the bodhisattva, wherein he has no feeling of desire for reward.饒 益 行 — 'beneficial practice.' Here the bodhisattvas maintain pure self control and their minds have no attachment to color or form, sound, fragrance, flavor or feeling.無 違 逆行 —The 'practice of non-opposition.' The practice by bodhisattvas of continuous forbearance and tolerance; being humble and respectful, harming neither self nor others.無 屈 撓 行 —The 'practice of indomitability.' The cultivation by bodhisattvas of great, unsurpassed energy. They become naturally free from the three poisons of greed, hatred and delusion.無 癡 亂行 —The 'practice of nonconfusion.' The practice in which bodhisattvas perfect right mindfulness, their minds are free from distraction and disturbance, firm and imperturbable, consummately pure, immeasurably vast, without any delusion or confusion.善 現行 —The 'practice of skillful manifestation.' The bodhisattvas are pure in thought, word and deed; they abide in non-acquisition and demonstrate non-acquisitive thought, word and deed.無 著 行 —The 'practice of nonattachment.' In this practice, bodhisattvas, with minds free from attachment, can in every successive instant enter into countless worlds and adorn and purify these countless worlds, their minds free from attachment to anything in these worlds.難 得 行 —The 'practice of that which is difficult to attain.' Here, bodhisattvas perfect inconceivable wholesome roots which are difficult to attain, and supreme understanding of the Buddha's teaching which is difficult to attain.善 法 行 —The 'practice of good teachings.' Here, bodhisattvas act as pure, cool reservoirs of truth for the sake of beings of all worlds—celestial and human beings, devils and gods, ascetics and priests, etc.眞 實行 —The 'practice of truth.' Bodhisattvas perfect true speech—they can act in accord with what they say, and speak according to what they do. [Charles Muller]
# The ten stages of profiting others: (1) [Charles Muller]
# [fr] les dix pratiques [Paul Swanson]
# [fr] la joyeuse, l'abondance des bienfaits, l'absence de répugnance, l'inépuisabilité, l'absence de sottise, l'apparition de bien, l'absence d'attachement, la vénérable, les dharma de bien, la Réalité. [Paul Swanson]
[Dictionary References]
Bukkyō jiten (Ui) 500
Bulgyo sajeon 545a
Zengaku daijiten (Komazawa U.) 481d
Japanese-English Buddhist Dictionary (Daitō shuppansha) 147a/163
Bukkyōgo daijiten (Nakamura) 652a
Fo Guang Dictionary 429
Ding Fubao
Bukkyō daijiten (Mochizuki) (v.1-6)2232a,1214c
Bukkyō daijiten (Oda) 908-2" - ↑ 고려대장경연구소, "십행
十 行 ".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
"십행十 行
* ⓟ
* ⓣ
* ⓢ
* ⓔten practices of bodhisattva
1]보살의 열 가지 수행. 1, 삼보를 믿는 신(信 ). 2, 비(悲). 3, 자(慈). 4, 안팎의 양쪽으로 보시하는 사(捨). 5, 세간과 출세간의 수행에 노력하는 불피권(不 疲 惓). 6, 다섯 가지 학문을 아는 지경서(知 經書 ). 7, 세간의 사리를 아는 지세지(知 世智 ). 8, 참괴(慚愧 ). 9, 스스로 지키고 다시 진전하는 견고력(堅固 力 ). 10, 부처님들을 공양하고 설한 대로 수행하는 것." - ↑
星雲 , "五 十 二 位 ". 2013년 4월 9일에 확인
"五 十 二 位 :大乘 菩薩 之 五 十 二 種 階 位 。即 十 信 、十 住 、十 行 、十 迴向、十 地 、等 覺 、妙 覺 。此等菩薩 之 階 位 ,諸 經論 所說 不一 ,如華嚴經 說 十 住 、十 行 、十 迴向、十 地 、佛 地 等 四 十 一 位 ;仁王 經卷 上 菩薩 教化 品 說 十善 、三 賢 三 十 心 、十 地 、佛 地 等 五 十 一 位 ;菩薩 瓔珞 本業 經 則 舉前位 十信與四十二賢聖位,稱 為 十 信心 、十 心 住 、十 行 心 、十 迴向心 、十 地 心 、入 法界 心 、寂滅 心 ;大佛 頂 首 楞嚴經卷 八更於十信之前說乾慧地,於十迴向之後加煖、頂 、忍 、世 第 一法 等 四 善根 ,合 為 五 十 七 階 位 。其中,瓔珞 經 所 舉之五 十 二 位 名義 整 足 ,位 次 無缺 ,故 自 古 廣 為 大乘 諸家 所 採用 ,其名數 為 :(一 )十 信心 ,即 信心 、念 心 、精進 心 、慧 心 、定 心 、不 退 心 、迴向心 、護法 心 、戒心 、願 心 。(二 )十 心 住 ,即發 心 住 、治 地 心 住 、修行 心 住 、生 貴 心 住 、方便 心 住 、正 心 住 、不 退 心 住 、童 真心 住 、法王 子 心 住 、灌頂心 住 。(三 )十 行 心 ,即 歡喜 心 行 、饒 益 心 行 、無 瞋恨心 行 、無盡 心 行 、離 癡 亂心 行 、善 現 心 行 、無 著 心 行 、尊重 心 行 、善 法 心 行 、真實 心 行 。(四 )十 迴向心 ,即 救護 一切眾生離相迴向心、不壞 迴向心 、等 一切 佛 迴向心 、至 一切 處 迴向心 、無盡 功德 藏 迴向心 、隨順 平等 善根 迴向心 、隨順 等 觀 一切眾生迴向心、如相迴向心 、無 縛 解脫 迴向心 、法界 無量 迴向心 。(五 )十 地 心 ,即 四 無量 心 、十 善心 、明光 心 、焰慧心 、大勝 心 、現前 心 、無 生 心 、不思議 心 、慧 光 心 、受位心 。第 四十一地之心稱為入法界心,即 為 等 覺 。第 四十二地之心稱為寂滅心,即 為 妙 覺 。此中,十 住 、十 行 、十 迴向、十 地 、等 覺 與 妙 覺 ,依 次 配 習種性 、性 種 性 、道 種 性 、聖 種 性 、等 覺 性 、妙 覺 性 等 。〔梁 譯 攝 大乘 論 釋 卷 七 、瑜伽 師 地 論 略 纂卷十 二 、法華經 玄 義 卷 四 下 、成 唯識 論述 記 卷 九 末 、菩薩戒 義 疏卷上 、華嚴經 探 玄 記 卷 五 至 卷 十 四 〕(參 閱「菩薩 階 位 」5221) p1044" - ↑
佛門 網 , "五 十 二 位 ". 2013년 4월 11일에 확인
"五 十 二 位 :出處 :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 William Edward Soothill and Lewis Hodous解釋 : The fifty-two stages in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 Buddha; of these fifty-one are to bodhisattvahood, the fifty-second to Buddhahood. They are: Ten十 信 or stages of faith; thirty of the三 賢 or three grades of virtue i. e. ten十 住 , ten十 行 , and ten十 廻 向 ; and twelve of the three grades of聖 holiness, or sainthood, i. e. ten地 , plus等 覺 and妙 覺 . These are the Tiantai stages; there are others, and the number and character of the stages vary in different schools.出處 :陳 義孝 編 , 竺摩法師 鑑定 , 《佛學 常見 辭彙 》解釋 :菩薩 由 凡夫 到 成佛 ,一共要經過五十二個階位,即 十 信 、十 住 、十 行 、十 迴向、十 地 、等 覺 、妙 覺 。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 開 另立的 ,若 將 其縮入 發心 住 內,則 只 有 四 十 二 位 。詳 見 大乘 條 。出處 :丁 福 保 《佛學 大 辭典 》解釋 :五 十 二 位 ===(術語 )明 菩薩 乘 之 階 位 ,諸 經論 所說 ,種種 不同 。如大日經 依 十 住 而明十 位 ,又 同 經 明 十 地 之 十 位 ,勝 天王 般若 經 明 十 地 之 十 位 ,智 度 論 明 三 乘合 說 之 十 位 ,金光 明 經 明 十地妙覺之十一位,唯識 論 明 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妙覺之四十一位,智 度 論 加入 等 覺 明 四 十 二 位 (四 十 二 字 門 是也 ),仁王 般若 經 明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妙覺之五十一位,華嚴經 ,菩薩 瓔珞 經 等 加入 等 覺 明 五 十 二 位 。日本 弘法 之 秘藏 記 於十信 十 住 十 行 十 迴向十地加入十迴向終之煖頂忍世第一四善根而明五十四位。首 楞嚴經 加入 等 覺 妙 覺 而明五 十 六 位 。已上 諸 位 分別 凡聖則 大日 經 之 十 位 ,初 三 位 為 凡位,後 七 位 為 賢 聖 。智 度 論 之 十 位 ,初 二 位 為 凡位,後 八 位 為 賢 聖 位 。勝 天王 金光 明 經 之 十 位 十 一 位 ,皆 為 聖 位 。唯識 論 之 四 十 一 位 ,十住十行十迴向之三十為賢位,十 地 ,妙 覺 為 聖 位 。是 天台 之 別 教 ,華嚴 終 教 之 乘 位 也。若 從 二宗圓教之乘位,則 皆 是 聖 位 也。智 度 論 之 四 十 二 位 ,亦 準 此可知 。華嚴 等 之 五 十 二 位 ,初 十 信 為 凡位,不入 賢 聖 位 。住 行 向 之 三 位 ,在 別 教 終 教 為 賢 位 ,在 圓 教 為 聖 位 。十 地 等 妙 之 十 二 ,在 別 教 終 教 是 聖 位 。又 於圓教 為 聖 位 。後 五 十 四 位 ,五 十 六 位 ,亦 準 此可知 。要 之 賢 聖 之 位 次 ,共有 四 十 二 位 。故 了 義 燈 曰:「仁王 、華嚴 、瓔珞 、優 婆 塞 戒經等 皆 說 四 十 二 位 賢 聖 ,不言 五 十 二 位 。」此中法相 宗 用 四 十 一 位 ,華嚴 之 始 教 用 五 十 二 位 ,其終圓 二 教 用 四 十 二 位 ,天台 之 別 圓 二 教 ,用 五 十 二 位 。今 依 台 宗 而示之 則 五 十 二 位 ,分 為 七 科 。又 分 為 凡聖之 二 ,凡與聖 又 各 分 為 二 。天台 四 教 儀 曰:「華嚴 明 十住十行十迴向為賢,十 地 為 聖 ,妙 覺 為 佛 (即 四 十 一 位 ),瓔珞 明 五 十 二 位 ,金光 明 但 明 十 地 佛果 ,勝 天王 明 十 地 ,涅槃 明 五 行 ,如是 諸 經 增減 不同 者 。界外 菩薩 隨 機 利益 ,豈 得 定說 。然 位 次 周 足 莫過瓔珞 ,故 今 依 彼 略 明 菩薩 歷 位 斷 證 之 相 。」##【圖像 : T0024.JPG 刪減】" - ↑
星雲 , "菩薩 階 位 ". 2013년 4월 10일에 확인
"菩薩 階 位 :指 菩薩 自 初發 菩提心 ,累積 修行 之 功德 ,以至達 於佛果 ,其間所 歷 經 之 各階 位 ;通常 以「位 」或 「心 」稱 之 ,如十 信 位 (又 稱 十 信心 )、十 迴向位 (又 稱 十 迴向心 )等 ,均 為 菩薩 階 位 之 名稱 。然 有 關 菩薩 階 位 之 位 次 、名義 ,諸 經論 所說 不 一 ,例 如發心 住 、治 地 心 住 等 之 「十 住 」說 ,在 古代 原本 涵蓋菩薩 修行 之 全部 階 位 ,至 後世 則 僅相當 於「十 地 」以前 三賢位之初位而已,故知 菩薩 階 位 說 亦 每 隨 教理 史 之 發展 而更變 。於四十 一 位 、五 十 一 位 、五 十 二 位 、五十七位等各種菩薩階位說之中,自 古 以降 ,菩薩 瓔珞 本業 經 所 舉之五 十 二 位 說 (十 信 位 、十 住 位 、十 行 位 、十 迴向位 、十 地位 、等 覺 、妙 覺 ),以名義之 整然 ,位 次 之 無缺 ,而廣為 一般 採用 。如表一 所 示 。
又 各 經論 有 不同 之 說法 ,如表二 。
各 宗派 於菩薩 階 位 之 主張 亦 不同 ,玆舉唯識 、華嚴 、天台 等 三 大宗 派 之 說 :(一 )唯識 宗 採 四 十 一 位 說 ,其異於瓔珞經之 五 十 二 位 說 者 ,係 將 「十 信 」包含 於「十 住 」中 之 初 住 ,「等 覺 」包含 於「十 地 」中 第 十 地 圓滿 成就 之 時 (即 最終 之 時 )。又 於「十 迴向心 」之 第 十迴向開衍出糓位、頂 位 、忍 位 、世 第 一法 位 等 「四 善根 」之 位 ,而以十地以前三十心之前二十九心(即 十 住 心 、十 行 心 、十迴向之前九迴向心)及第 三 十 心 (第 十 迴向心 )之 一 部分 為 「大乘 順 解脫 分 」(即 三 賢 位 ),以第三 十迴向心之另一部分為「大乘 順 決 擇 分 」(即 四 善根 )。
有 關 「十 信 位 」,唐 代 西明寺 之 圓 測 別 立 兩 種 異說 :(1)主張 有 「位地 之 十 信 」,即 認 為 進入 「初 住 」前 ,必有「前 方便 位 」之 階 位 ,此即常行 十 心 的 「十 順 名字 」之 菩薩 。(2)主張 「行 解 之 十 信 」,即 指 所有 「初 住 位 」以上 之 菩薩 所 共通 修 證 之 十 心 。圓 測 與 我國 唯識 宗之 祖 窺基本 為 同門 師 兄弟 ,一生致力於唯識學之研習、講說 、著作 ,然 每 有 論述 ,必多批駁窺基之 說 ,且亦異 於當時 唯識 學 之 正統 解釋 ,故 被 視 為 唯識 家 之 異 解 者 ,如上 記 兩 種 異說 即 為 歷 來 有 關 「十 信 位 」極 特殊 之 觀點 。
(二 )華嚴宗 以所判 立 「五教 」之 別 而有數 種 菩薩 位 次 之 說 ,即 :(1)小乘 教 ,於「見 道 」以前 有 四 善根 之 方便 位 。(2)大乘 始 教 ,又 分 兩 種 ,即 :1.迴心教 ,即 引導 愚 法 二 乘 進入 大乘 之 教 ,依 準 小乘 之 位 次 ,並 根據 天台宗 「三 乘 共 十 地 」之 說 ,而有乾 慧 地 、性 地 、菩薩 地 、佛 地 等 十 地 。2.直進 教 ,即 直進 大乘 之 教 ,包含 十 信之 階 位 ,故 共有 五 十 一 位 ,而以「十 迴向」以上 為 「不 退位 」,亦 即 依 素質 能力 之 差別 ,上根 者 、中根 者 、下根 者 三 種 人 分別 於第七 住 、十 迴向、初 地 等 階 位 入 於不退轉 之 位 次 。(3)終 教 ,謂 十信位之菩薩尚未證得不退位之境地而僅有其行,故 不 立 十 信 位 之 說 ,僅立四 十 一 位 。又 於此四 十 一 位 中 ,以初住 為 不 退位 。(4)頓 教 ,於此教 中 ,若 能 一念不生而顯理斷惑,即 能 當 下 契 入 佛 位 ,故 不 立 菩薩 之 位 次 。(5)圓 教 ,分 為 兩 種 :1.同 教 一 乘 ,亦 不 立 特別 之 位 次 ,而攝入 前 四 教 之 階 位 。2.別 教 一 乘 ,於「行 布 門 」雖立有 菩薩 之 階 位 次第 ,然 在 「圓融 門 」,則 主張 於一位之中即具足一切之位,故 認 為 十信位圓滿成就之際即可成佛,稱 為 「信 滿 成佛 」。
(三 )天台宗 所 判 藏 、通 、別 、圓 等 「化 法 四 教 」中 ,通 、別 、圓 三教均配有菩薩階位:(1)通 教 ,配 以「三 乘 共 十 地 」之 階 位 ,即 乾 慧 地 、性 地 等 十 地 ,又 稱 通 教 十 地 ,為 菩薩 、聲聞 、緣 覺 等 三乘之人所共修之十種階位。(2)別 教 ,以菩薩 瓔珞 本業 經 所說 之 五 十 二 位 為 其位次 。然 將 五 十 二 位 歸納 成 「信 、住 、行 、向 、地 、等 (覺 )、妙 (覺 )」等 七 科 ,又 將 七科總結為凡、聖 兩 大 項 。即 於五十 二 位 中 ,以「十 信 」為 「外 凡」位 (止 伏 三 惑中「界 內」之 見 惑、思惑 ;界 ,指 欲 、色 、無色 等 三界 ),而以十 住 、十 行 、十 迴向為 「內凡」位 (以至止 伏 「界外 」之 無明 惑),以初地 以後 為 「聖 」位 。又 於聖位 之 中 ,以十地與等覺為聖位之「因 」,而以妙 覺 為 「果 」。(3)圓 教 ,圓 教 教義 主張 所有 之 存在 本來 即 具足 三 千 諸法 ,故 自 本體 而言,佛 與 眾生平等 無 二 ;然 於現象 上 有 迷悟之 差異 ,故 自 實踐 之 立場 而言,亦 宜 有 修行 之 階 位 等 次 ,遂 立 「六 即位 」之 說 ,以令修行 者 捨離卑下 上 慢之心 。另又藉別教 五 十 二 位 之 名 ,來 說明 圓 教之 位 次 ,故 於十 信 位 之 前 ,增加 「五 品 弟子 位 」一 科 ;同時 ,圓 教之 「十 住 位 」相當 於別教 之 「十 地位 」。如表所 示 為 六 即位 與 五 十 二 位 之 配列 關係 。
又 圓 教 菩薩 之 階 位 亦 可 配 於鐵輪 (十 信 )、銅 輪 (十 住 )、銀輪 (十 行 )、金輪 (十 迴向)、琉璃輪 (十 地 )、摩 尼 輪 (等 覺 )等 六 輪 ,以轉輪 聖王 之 輪 寶 能 摧毀一切 武器 ,來 比 喻每一階位皆能斷除煩惱。
於上記 各種 階 位 中 ,十信位之菩薩唯名無實,故 稱 為 「名字 菩薩 」,或 「住 前 信 相 菩薩 」。同時 ,初 住 以後 之 菩薩 ,由 於信根 成就 ,不 再 退 失 ,故 稱 地 前 三 十 心 (十 住 、十 行 、十 迴向)為 「信 相應 地 」。又 乾 慧 等 十 地 之 第 二 地 「性 地 」以上 之 菩薩 ,及歡喜 等 十 地 之 第 八 地 「不動 地 」以上 或 「初 歡喜 地 」之 菩薩 ,以悲憫、憶念 一切 眾生,猶 如母之 憶子,故 又 稱 「一子 地 」之 菩薩 。日本 淨土真宗 即 以一子地配於初歡喜地,作為 信心 之 現 益 (此世之 利益 ),或 兼 作為 當 益 (未 來世 之 利益 )。此外,世 親 淨土 論 一書中載及「教化 地 」,意 指 菩薩 教化 之 場所 ,或 解 作 菩薩 之 階 位 ;若 解 作 階 位 ,則 相當 於第八 地 以上 。〔仁王 般若 波羅蜜 經卷 上 菩薩 教化 品 、大 品 般若 經卷 六 發 趣 品 、梵網經卷 上 、大佛 頂 首 楞嚴經卷 八 、舊 華嚴 經卷 八 「十 住 品 」、卷 十一 「十 行 品 」、卷 十四 「十 迴向品 」、卷 二 十 三 「十 地 品 」、大智 度 論 卷 四 十 九 、十住毘婆沙論卷一、仁王 經 疏卷中本 、華嚴經 疏卷十 八 、大乘 四論玄義卷二、法華 玄 義 釋 籤 卷 五 下 、大乘 義章 卷 十 二 〕(參 閱「十 地 」419、「五 十 二 位 」1044、「四 善根 位 」1767、「即 」3758) p5221" - ↑ 가 나 운허, "
十 行 (십행)".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
"十 行 (십행): 보살이 수행하는 계위(階 位 )를 52위(位 )로 한 것 중에서, 10신(信 )ㆍ10주(住 )에서 나아가 묘각(妙 覺 )에 이르는 한 계위의 이름. 보살이 10주위의 나중에서 불자(佛子 )인 인가를 얻은 뒤에 다시 나아가 이타(利他 )의 수행을 완수하기 위하여 중생제도에 노력하는 지위를 10으로 나눈 것. 환희행(歡喜 行 )ㆍ요익행(饒 益 行 )ㆍ무진한행(無 瞋恨行 )ㆍ무진행(無盡 行 )ㆍ이치란행(離 癡 亂行 )ㆍ선현행(善 現行 )ㆍ무착행(無 着 行 )ㆍ존중행(尊重 行 )ㆍ선법행(善 法 行 )ㆍ진실행(眞 實行 )." 인용 오류: 잘못된<ref>
태그; "FOOTNOTE운허"[httpbuddhadonggukedubs_detailaspxtypedetailfromtosrchE58D81E8A18Crowno2十 行 (십행)]".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이 다른 콘텐츠로 여러 번 정의되었습니다 - ↑ 운허, "
五 十 二 位 (오십이위)". 2013년 4월 9일에 확인
"五 十 二 位 (오십이위): 보살수행의 계위를 52로 나눈 것. 곧 10신(信 )ㆍ10주(住 )ㆍ10행(行 )ㆍ10회향(廻 向 )ㆍ10지(地 )ㆍ등각(等 覺 )ㆍ묘각(妙 覺 ). 전(前 )의 51위는 수행의 인(因 ), 후의 1위는 수행의 과(果 )." - ↑ 세종대왕기념사업회 (2001). 《한국고전용어사전》 "십지(
十 地 )", 네이버 지식백과. 2013년 4월 13일에 확인.
"십지(十 地 ): 부처가 되는 층을 10으로 쳤을 때, 일곱째 층. 십지는 먼저의 법(法 )을 모아 진실됨에 이르러 일체 불법(佛法 )이 이로부터 나므로 지(地 )라 함.
용례
㉠십지는 부처가 되시는 층이 열로 쳐서 일곱째 층이니 가장 처음은 건혜지이고, 둘째는 십신이고, 셋째는 십주이고, 넷째는 십행이고, 다섯째는 십회향이고, 여섯째는 사가행이고, 일곱째는 십지이고, 여덟째는 등각이고, 아홉째는 금강혜이고, 열째는 묘각이다…십지는 먼저의 법을 모아 진실됨에 이르러 일체 불법이 이로부터 나므로 지라고 한다… ;十 地 부텨 외시層 이 열흐로 야 닐굽찻層 이니 처믄乾 慧 地 오 둘차힌十 信 이오 세차힌十 住 ㅣ오 네차힌十 行 이오 다차힌十 廻 向 이오 여슷차힌四 加 行 이오 닐굽차힌十 地 오 여듧차힌等 覺 이오 아홉차힌金剛 慧 오 열차힌妙 覺 이라…十 地 몬졋法 을 모도아眞實 외요매 니르러一切 佛法 이 이 브터 날地 라 니라… [월인석보 권제2, 59장 뒤쪽~61장 뒤쪽]
㉡오직 일생보처보살 밖에는 일체 성문이며, 벽지불이며, 지에 못 올라 있는 보살들이<지는 십지이다.> 모두 진실로 믿어 앎을 못한다… ; 오직一生 補 處 菩薩 外 예一切 聲聞 이며 辟支佛 이며地 예 몯 올앳菩薩 히<地 十 地 라> 다眞實 로信 야 아로 몯니… [석보상절 권제9, 28장 앞쪽~뒤쪽]" - ↑ 축불념 한역 & T.1485, 상권 〈2. 현성명자품(
賢 聖 名字 品 )〉. p. T24n1485_p1011b11 - T24n1485_p1011b14. 10행(十 行 )
"度 伽 阿 (秦 言 歡喜 行 ).度 安 爾 (秦 言 饒 益 行 ).度 只 羅 (秦 言 無 瞋恨行 ).度 和 差 (秦 言 無盡 行 ).度 利他 (秦 言 離 癡 亂行 ).度 生 婆 諦 (秦 言 善 現行 ).度 沙 必(秦 言 無 著 行 ).度 阿 訶(秦 言 尊重 行 ).度 佛 何 (秦 言 善 法 行 ).度 叉 一 婆 (秦 言 真 實行 )" - ↑ 축불념 한역, 노혜능 번역 & K.530, T.1485, 상권 〈2. 현성명자품(
賢 聖 名字 品 )〉. p. 7 / 62. 10행(十 行 )
"유지가(留 止 迦:진나라 말로는 관정주(灌頂住 )라고 한다)ㆍ도가아(度 伽 阿 :진나라 말로는 환희행(歡喜 行 )이라고 한다)ㆍ도안이(度 安 爾 :진나라 말로는 요익행(饒 益 行 )이라고 한다)ㆍ도지라(度 只 羅 :진나라 말로는 무진한행(無 瞋恨行 )이라고 한다)ㆍ도화차(度 和 差 :진나라 말로는 무진행(無盡 行 )이라고 한다)ㆍ도리타(度 利他 :진나라 말로는 이치란행(離 癡 亂行 )이라고 한다)ㆍ도생파제(度 生 婆 諦 :진나라 말로는 선현행(善 現行 )이라고 한다)ㆍ도사필(度 沙 必:진나라 말로는 무차행(無 箚行)이라고 한다)ㆍ도아하(度 阿 訶:진나라 말로는 존중행(尊重 行 )이라고 한다)ㆍ도불하(度 佛 何 :진나라 말로는 선법행(善 法 行 )이라고 한다)ㆍ도차일파(度 叉 一 婆 :진나라 말로는 진실행(眞 實行 )이라고 한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