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亦絢專文導讀
作家 王盛弘、林薇晨、孫梓評、張郅忻、謝凱特
博報堂思索 EC D 白宗正
貝立德創意合夥人 謝佩琪
導演 沈可尚
1976樂團主唱 陳瑞凱
生鮮時書創辦人 劉俊佑(鮪魚)
另眼相看
在城市美學與自我宇宙間畫出迷人的拋物線――謝子凡
向不被收攏者致敬,探討逸出工作與生活常軌的疑問與抵抗,
書寫都會女子在職場與自我的觀察與糾結,在抒情與不順服間扣問人生。
睽違五年,榮獲台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的謝子凡以最新散文集向不被收攏者致敬,探討逸出工作與生活常軌的疑問與抵抗。謝子凡由廣告業走向文學,擅長細緻剪裁的文字、聲音的描摹與影像的呈現,在城市美學與自我宇宙間畫出迷人的拋物線。
《致白目者》分為顱內、鎖骨、背後、眼前四輯。
【顱內】使人沉浸於職場的冷與熱,在〈Hero Shot〉裡捕捉廣告產品鏡頭背後的意義,〈星星的證言〉和〈女聲〉揉合細膩工作側寫和抽象心境,難以言述的聲聲責問迴盪在〈人情樹狀圖〉中,使人心有戚戚。在她筆下,職場竟也和童年或其他生命中的深刻經驗一樣,有傷亦有美。
【鎖骨】細數她的偏、她的癖,她的喜、她心底的幽微震動。在【背後】回到〈老院子〉與〈時光的洞口〉,重逢憂傷卻不帶愁緒的故人舊事。最後謝子凡在【眼前】戴上雜學家般豐富而新鮮的鏡片,看向了牙齒、盆栽、鞋物、搖滾樂,由細小而見寬廣,行文饒富趣味。
她旁觀:在咖啡廳目擊女子和男子〈以愛為前提〉的攻防,作為路人窺見公寓〈一米藝廊〉的院落風景。她內觀:看〈是我的海〉裡,為了接近曖昧對象的年輕女子如何在多年後改造記憶風景。在辦公大樓裡收留心事與挫折的〈菸草與孔洞〉,是職場世事幻變的證明。作者渴望被理解,希望那些說不出口的尷尬,有人能代替說出口,成為專屬華生,這是〈被溺愛的渴望〉所敘說的念念不忘。同名篇章〈致白目者〉,是現在的我如何看待職場中的遺憾和相似經歷的他人,獻上致敬與憐惜。
事情不會只有一種敘述方式,白目者在別人的故事裡可能只是一枚白目,但依著自己的內心而活,比混在眾人中迂迴繞路輕鬆。白目者或許孤單,但不會寂寞。謝子凡獨具慧眼,文字如盆栽創作看似安靜無聲,讀來卻敲擊人心。她栩栩書寫都會女子在職場、自我、生活的觀察與糾結,景物與人的對應,寫來纖細動人,兼有金屬之聲,在抒情與不順服間扣問人生。
本書特色
★台灣文壇備受矚目的創作者,繼《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後,睽違五年推出全新作品,書寫職場、生活的覺察和情感的拉扯,不論敘事或議論都一樣迷人好看。
名家推薦
我在《致白目者》中,讀到的就是這種不被收攏、不被標籤的「多事的慶典」——這真值得感謝。「不以小為多,不看多為無」——生活的新生與重生,因此可能。這是《致白目者》帶給我的深深喜悅,也是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的「意料之外的被在乎」。——作家張亦絢
謝子凡的作品總是靈妙俐落,充滿剪輯的速度感,這一畫面跳接那一畫面,這張臉孔涉及那張臉孔,事與事,物與物,紛繁交錯的體驗和情緒,蒙太奇式,連綴成一篇又一篇聲色俱備的文章。彷彿突發奇想,實則構思謹嚴,她在散文裡不斷除舊布新,刺激著讀者的耳目感官,包括心,包括那顆對於生活過於熟稔而不禁麻木的心。——作家林薇晨
在我心裡子凡是細節控,不是吹毛求疵那種,而是當被現實馴化變得無感,心容易忽略掉種種的物事,她用語言撐出一個咒術的帳,讓細節現形,並與之共處。若說前作《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是用寫作清運身心擱置的垃圾,那麼《致白目者》就是對那些本以為沒有答案而擱置、陷入窠臼的,再一次問一聲清脆悅耳的「why」。——作家謝凱特
跟子凡談各種事、與讀子凡寫的文字,不管從哪一方開始,都會有相同的不可思議的安心感。而那種安心感,我覺得是人可以生存在這世界的燃料,讓我們在無法理解的陌生中,製造出些許自在、可以放心睡覺的熱源。——博報堂思索 EC D白宗正
人們常用天馬行空形容創意的初始,從廣告創意變身作者的子凡確實化身為行空天馬。就像〈老院子〉裡自述,她用文字堆砌的牆,穿越時空還原了一幕幕場景;然後飛行於上帝視角透視你我也曾封藏的各種思緒;文短情重,栩栩地引領閱讀者感官心靈置身其中。——貝立德創意合夥人謝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