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意見|閱讀Remix
作品與生物都不該只有一種面貌,多樣性該被保存──個人意見讀《隱藏的宇宙》
作者:個人意見 / 2024-07-01 瀏覽次數(1335)
《隱藏的宇宙:生物多樣性,關於物種、基因、演化、功能和生態系的驚奇故事》,是一本講生物多樣性的科普書,說到科普,有包含科和普(不然呢),本書科的地方也是有,但著重在那個「普」字上面,第一章看到作者不厭其煩的重述許多基本常識,就知道我們即將要看到的是一本怎麼樣的書。
我對生物很有興趣,也可能是因為這樣,本書對於我稍嫌簡單了一點、它就是駕著輕車就熟路,從林奈的命名分類法,講到我們要如何維持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這些主題不能說不重要或不值得讀,但是對於比較想更進一步的讀者而言,總想看到一些秀異之處,而這本書四平八穩,是什麼都摸到了。
但此書很適合作為對此一主題有興趣的入門書,因為作者是真正的學者,所以他的目的,應該本來就是寫出一本大眾都能了解的書,而不是艱澀難解的學術著作。這點來看作者十分成功,因為讀起來沒有門檻,但是又基於嚴謹的事實,流暢度很高卻又能知道許多入門知識。
凡是有在寫作或產出內容的人,都會面臨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究竟要把作品做的多「通俗」,才能吸引一無所知的閱聽人,又需要多少的深度,才能留住對題材有深入理解的另外一批閱聽人?身為作者,當然觀眾越多越好,顯然有人認為「普遍」和「深度」其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方向,深入淺出的作品不是沒有,問題是該多深入又該多淺出?
通俗是一件好事,通俗作品往往是能引起最多共鳴的,因為打中了最多觀眾的共感,沒有艱深作品的進入困難,也沒有過多的背景知識需要閱聽人事先理解,但是我們身處在極度分眾的時代,艱深作品也有其市場,有背景知識的讀者可能不會滿足於太過簡單入門的東西,這想法很奇妙的扣回了本書生物多樣性的主題,作品不該只有一種面貌,創作的多樣性也該被保存。
最後回到書中的內容,運用的寫作手法,其實就是用前面的章節讓人對生物多樣性和身處的環境有所理解、產生感情之後,再寫出結論的最後一章「如何減少環境足跡」,這是一個很基本但很有效的寫作手法,就像許多電影裡,我們要先對角色產生感情,才會對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有興趣。
如何減少環境足跡其實寫得也很容易遵守,但是那就是個人對生活方式的選擇了,我們老早就知道少吃肉、少消費、少飛行,注意購物品質是維持現在已經很脆弱的環境的方法,一定有願意真正身體力行去忍受不便的人,但在這裡不免感到一絲被人評價的道德判斷,道德判斷在這種議題上是必要的,而作者已經竭盡所能的軟化他的口氣。
回到創作的最基本,就是不要讓讀者心生「干我屁事」之感,不管寫的主題是什麼,深淺度如何。一本好的科普著作,應當提起人對周遭自然環境的興趣,也該喚起大家對環境的認知,這本書該做的都做到了,但我還想要更多。
隱藏的宇宙:生物多樣性,關於物種、基因、演化、功能和生態系統的驚奇故事
隱藏的宇宙:生物多樣性,關於物種、基因、演化、功能和生態系統的驚奇故事 (電子書)
※本篇文章由作者個人創作授權刊登※
\\ 盲盒閱讀 //
個人意見全新主題專欄每週更新!
按下方作者追蹤按鈕(須登入),更新通知不漏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