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凯丰(1906年2月—1955年3月23日),原名何克全,中国江西省萍乡市人,中国共产党前期领导人之一,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
何克全于1906年2月2号出生於老关三角池,母亲金氏是何秋美(谱名:何启期)的第三任继室。[1]
何克全1925年毕业于萍乡中学后,考入国立武昌大学(今武汉大学),1927年在校加入中国共青团,并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1930年,何回国后加入中共,任共青团中央巡视员,后改任共青团广东省省委书记,化名“凯丰”(开封的谐音)。
1931年,凯丰被国民政府逮捕,但不久即被营救出狱,出狱后任团中央宣传部长。1933年,凯丰前往中央苏区,次年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兼团中央书记。长征开始后,凯丰担任红九军团中央代表。在遵义会议期间,凯丰积极支持博古,结果在会后被撤销职务。不久,凯丰表态倒向毛泽东,并支持毛泽东对抗张国焘,从而得以恢复职务。
1937年,凯丰出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代部长,谱写了《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在当年底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抗战前期,凯丰随周恩来在重庆开展统一战线活动。1940年后,凯丰奉调回到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再度出任中宣部代部长,并亲自组建了中共中央编译局。期间,凯丰曾制定宣传毛泽东的计划,但被毛泽东否决。1942年2月8日,中央宣传部召集延安干部会议,凯丰主持,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题为《反对党八股》的著名报告。
抗战胜利后,凯丰被抽调到东北地区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凯丰出任中共沈阳市市委书记。1952年,凯丰回到中央,任中宣部副部长兼马列学院院长,起草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这份文件成为了当时中共宣传的纲领性文件之一。
1955年3月23日,凯丰在北京逝世。
在凯丰故里,萍乡市老关镇三角池村有何氏祠堂「何斌公祠」暨凯丰展览馆。
- 叶永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四川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2014
|
---|
|
一中全会(1928年7月) | |
---|
三中全会(1930年9月) | 政治局常委 | |
---|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 |
---|
政治局候补委员 | |
---|
|
---|
四中全会(1931年1月) | 政治局常委 | |
---|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 |
---|
政治局候补委员 | |
---|
|
---|
临时中央(1931年9月) | 政治局常委 | |
---|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 |
---|
|
---|
五中全会(1934年1月) | 书记处书记 | |
---|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 |
---|
政治局候补委员 | |
---|
|
---|
政治局会议(1936年10月) | 书记处书记 | |
---|
政治局非常委委员 | |
---|
|
---|
政治局会议(1937年12月) | 书记处书记 | |
---|
书记处书记(1943年3月) | |
---|
政治局委员 | |
---|
|
---|
七中全会(1944年5月)[注 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