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戒備信號(英語:Standby Signal No.1),是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一般市民俗稱為一號風球,亦是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中最低級的信號,高一級是三號強風信號。
意義
根據官方定義,此等信號乃「表示有一熱帶氣旋集結於香港約800公里的範圍內,並且可能影響香港」[1]。
一個熱帶氣旋會帶來多方面的影響,例如大風、風暴潮、大雨、下沉氣流引致的酷熱天氣。由於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系統旨在警告市民熱帶氣旋帶來的風力威脅[1],因此一號戒備信號中所指的「影響」只限於熱帶氣旋所帶來的風力。對於熱帶氣旋帶來風力以外的影響,天文台不必發出相關警告,但在必要時由其他警告系統提醒市民熱帶氣旋所帶來的其他方面影響,例如酷熱天氣警告、暴雨警告。同時,一年內有不少熱帶氣旋進入香港約800公里的範圍,天文台會考慮此等熱帶氣旋會否帶來風力威脅,方決定是否發出一號戒備信號,因此當熱帶氣旋集結在香港約800公里或以內,並不代表必需發出一號戒備信號。
自2006年起,發出一號戒備信號加入「離岸海域可能有強風」的考慮[1],自此天文台在熱帶氣旋在香港遠處掠過或熱帶氣旋長遠並非繼續接近香港,但離岸吹強風的情況下考慮發出一號戒備信號。而事實上,天文台在此前亦曾在部份地區吹強風的情況下發出一號戒備信號,以警告市民風浪的增加,但程度未達發出三號強風信號的標準,例如2002年的強烈熱帶風暴黃蜂時,在警報中提到「本港高地及離岸海域吹強風,大嶼山南部海域的陣風更間中達到烈風程度」[2]。
爭議及改革
熱帶風暴天鷹(2005年7月)
2005年7月29日,位於南海的熱帶風暴天鷹引致長洲吹強風,但香港天文台以風暴遠離為由未有發出任何信號,而只以新聞發佈形式提醒市民提防離岸會有風浪,事件再次引起警告系統未能照顧全港市民的爭議。在2006年,當時香港天文台台長林超英指「影響香港」一詞由該年起將包含「香港境內海域吹強風」的意義。林超英解釋:「在將來的運作中,主要的分別是熱帶氣旋襲港後期三號強風信號取消之後將大多數繼之以一號戒備信號,用以提醒大家要提防周邊海域的強風。」
由該年起,大部份熱帶氣旋威脅減少時,天文台均改發一號信號,取代三號信號(主要看熱帶氣旋是不是仍有威脅及離岸是否仍然持續吹強風),在這之前其實亦有例子(1987年颱風林茵及1999年颱風丹尼分別急劇減弱和急轉彎遠離令天文台由三號信號改發一號信號)。以下是令天文台改發一號信號的熱帶氣旋: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2012年
- 2013年
不過,天文台在某些情況仍然不會改發一號信號,而直接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主要原因是熱帶氣旋減弱為低壓區,但亦有其他原因。
- 2007年
- 強烈熱帶風暴帕布第一次襲港後(預料即將減弱為低壓區)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2011年
- 強颱風尼格(尼格減弱及遠離,香港改受強烈東北季候風主導吹強風,發出強烈季候風信號取代三號信號)
- 2013年
晚發一號戒備信號
天文台晚發一號信號的行為,自從2009年6月強烈熱帶風暴蓮花襲港以來不斷增加,為市民詬病。以下是一些可能構成嚴重後果的例子。
熱帶風暴浪卡在2009年6月25日下午已進入距離香港800公里範圍,並向西北偏北迅速移動,時速超過每小時20公里,移動路徑幾乎直指香港。但天文台一直沒有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直至翌日(2009年6月26日)日出後,浪卡快將進入距離香港400公里範圍時,天文台才在早上7時15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當時浪卡集結在香港之東南偏南約410公里。在浪卡迅速逼近的情況下,一號信號只生效8小時多,天文台便在下午3時40分發出三號強風信號,當時浪卡集結在香港之東南約190公里。最終,浪卡減弱並在當晚至6月27日凌晨在天文台總部之東北偏東約60公里掠過。如果浪卡在香港南面或西面掠過,又不在黃昏減弱為熱帶低氣壓,天文台這種晚發一號信號的行為,將導致不堪設想的後果。
熱帶風暴彩虹於2009年9月9日早上在香港之東南約790公里形成,當時在彩虹緩慢向西北移動的情況下,天文台沒有即時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但彩虹隨後向西北偏西加速移動,天文台仍然不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直至翌日(2009年9月10日),天文台才在凌晨4時35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當時彩虹集結在香港之東南偏南約450公里。一號信號只維持10小時,天文台在下午1時45分突然宣佈短時間內發出三號信號(原先指出會在下午稍後時間發出三號信號)。天文台在下午2時35分發出三號強風信號,彩虹已於下午2時最接近香港,在香港之西南偏南約330公里掠過。一號信號晚發出,又在凌晨發出,令很多市民來不及準備,隨後突然發出三號信號更對幼稚園學生及家長構成嚴重不便。
超強颱風鮎魚在2010年10月19日下午進入距離香港800公里範圍,但天文台面對強颱風程度的熱帶氣旋,仍然沒有立即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向偏西緩慢移動後,鮎魚在2010年10月20日先後改向西北及北移動,以每小時10公里的穩定速度接近,天文台終於在當天下午4時35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當時鮎魚集結在香港之東南偏南約570公里。不料鮎魚重新增強,中心風力回升至每小時175公里,加上東北季候風增強,此情況下,本港風勢在當晚提早加強,離岸地區已開始吹強風,天文台幾乎要提早在當晚發出三號強風信號(後來,天文台決定在翌日──即2010年10月21日,早上6時前發出三號信號)。一號信號最終維持13小時多。天文台在2010年10月21日凌晨5時40分發出三號強風信號,當時鮎魚集結在香港之東南約480公里。天文台這次晚發一號信號,引起廣泛討論及批評。當時的天文台台長李本瀅博士在2010年10月29日在天文台「台長網誌」(現稱「天文台網誌」)發表《何時才會發出一號戒備信號》,解釋天文台在超強颱風鮎魚襲港時沒有早些發出一號信號的原因。
有網民去信天文台詢問為何鮎魚距離香港不足700公里仍不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原因,天文台回覆表示:「一號戒備信號的意義是表示有一熱帶氣旋集結於香港約800公里的範圍內,及可能影響本港。這並不是機械式地指每當有熱帶氣旋一進入香港800公里的範圍內時,便立即發出一號戒備信號。香港天文台會就每個熱帶氣旋的情況而評估發出熱帶氣旋信號。譬如:當一個熱帶氣旋移動速度快及有很大機會為香港帶來強風時,天文台甚至可以在熱帶氣旋還沒有進入距離香港800公里範圍時,便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然而,當一個熱帶氣旋移動速度較慢及沒有顯著移向本港的趨勢時,一號戒備信號便可能會較後發出。」[3]
一號戒備信號之最
最早的一號戒備信號
最晚的一號戒備信號
生效時間最長一號戒備信號
生效時間最短一號信號
1999年至今的發出記錄
註:
- ■橙色為直接發出之一號戒備信號
■藍綠色為取代三號強風信號之一號戒備信號。
- 斜體的熱帶氣旋最終沒有引致香港發出三號強風信號,而直接地取消;
- 2008年或以前的強颱風、超強颱風以香港天文台警告及信號資料庫的評級作準
注意事項
如擬外出,應緊記有一熱帶氣旋正接近香港,可能影響你的計劃,並注意離岸海域可能有強風。留意電台或電視台廣播或瀏覽香港天文台網頁有關熱帶氣旋最新情況的報告。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