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突靈 |
---|
|
|
|
号 | 少黄 |
---|
出生 | 1882年 |
---|
逝世 | 1949年7月 |
---|
蔡突靈(1882年—1949年7月)又名复灵,名少钧,号少黄,江西省宜丰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政治人物。[1][2]
1882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四日,蔡突靈生于宜丰县城“谦斋翁”。其名“少钧”是为纪念和李烈钧的交情并感其解救之恩;号“少黄”是为纪念和黄兴的交情;名“复灵”是为复其弟蔡锐霆之志。[2]
1902年,考入江西武备学堂,学习约一年多。此后转到南京两江师范学堂,毕业后先后在江西省永新县、抚州等地教书。其间,结交不少革命党人,与同学李烈钧结为金兰。[2]
1901年到1904年,在宜丰、南昌先后参与创建“我群社”、“易知社”。这些组织以“以文会友,诗文结社”为掩护,秘密宣传革命、准备起义。蔡突靈工作出色,1906年被孙中山委任为赣军副都督。1906年,经刘揆一、汤增壁介绍,与胞弟蔡锐霆、胞妹蔡慧一起加入中国同盟会。蔡突靈在南昌鸭子塘秘密设立中国同盟会支部。[1][2]1906年秋,与弟蔡锐霆组织洪江会会党武装参加了刘道一、蔡绍南、龚春台等人发动的萍浏醴起义。起义失败,中国同盟会会员和会党成员大批被杀,被人告发而遭到清政府通缉,乃化名以抚州中学教员身份为掩护,先后在临川、宜黄、崇仁、李家渡等地创建中国同盟会分部,发展会员。[2]
1907年,偕弟、妹留学日本,面见孙中山,参加中国同盟会活动。同年归国,协助妹夫、共进会会长邓文翚在江西组建共进会,负责宣传工作,并继续任中国同盟会江西主盟人。[1]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与弟弟蔡锐霆组织光复军,夺取新昌县政权,进占瑞州府(今高安县),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随后代替蔡锐霆任瑞州府都督兼革命军司令。[1]不久,率部分部队编入预备到南京参加北伐的赣军。这时清廷溥仪宣布退位,转而率部队返回九江,会同赣军诸将除掉了洪江会首领朱汉涛,驱逐了江西都督马毓宝,被九江军方推为参谋长。随后,以浔军总代表身份,到汉口迎李烈钧出任江西都督。[2]
1912年初,李烈钧任江西都督,任命为江西教育次长。当时,蔡锐霆也先后任赣军参军长、江西水巡总监等职。1913年,当选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从南昌迁居北京。在北京期间,和孙中山联系密切,接济革命党人,受孙中山赞赏。[1][2]
1913年二次革命江西湖口起义前夕,袁世凯向许以高官厚禄,企图利用与江西都督李烈钧的关系,说服李烈钧归顺。敷衍袁世凯,并秘密向李烈钧递送情报。二次革命形势严峻时,潜返江西,陪李烈钧赴上海找到孙中山商议对策,自此脱离北洋政府。[1][2]
从上海返回九江后(李烈钧仍在上海逗留),与盟弟林虎、李师广、周璧階、李明扬、卓仁机诸将决定讨袁,后赶往湖口水师大本营与蔡锐霆君约定,等李烈钧从上海回到九江,便起义讨袁。九江起兵之事议妥,又到江西省城南昌,江西省议会正为江西宣布独立与否而争论,在江西省议会利用自己国会议员的威望,一言而决,促使江西在全中国首先宣布独立。[2]
1913年8月初,湖口起义失败后,赴南京参加讨袁战斗。[2][1]战斗失败后,潜赴上海,联络同志创立革命团体“新华社”,准备联合长江流域的军队再起义。但李纯、汪瑞闿入主江西,兄弟及李烈钧等湖口起义领导人被袁世凯通缉。潜往江西各地,后与弟蔡锐霆、妹蔡仲兰先后到日本。李纯、汪瑞闓到江西南昌后,派兵到宜丰县查抄蔡家,蔡家财产十余万被籍没,之父蔡牗民解省判监禁十年,四弟被监押四个月,五弟被逮捕后逃脱但病逝。[2]
1913年8月下旬,、蔡锐霆、李烈钧等人流亡日本。[2][1]流亡日本期间,和林森、居正、陈其美等人密切来往,协助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1914年7月8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筑地精养轩召开成立大会,居正主持,孙中山入盟并宣誓任总理,随后陈家鼐、蔡锐霆、田桐、熊尚文演说并向总理宣誓,大会结束时通过《中华革命党总章》。在此次会上,在孙中山面前宣誓效忠。[2]
1914年8月,孙中山派、蔡锐霆在南京地区策划起义,同广东的邓铿、浙江的夏之麒形成犄角之势。孙中山又在上海设总部,派蒋介石、陆惠生到上海筹办;孙中山还派300余名中华革命党党员归国帮、蔡锐霆等人筹备起义。1914年底,奉孙中山派遣,、蔡锐霆秘密回到南京、上海,策划在长江中下游起义,负责在南京设秘密机关,筹备成立革命政府迎孙中山回国,并策划长江南北的中华革命党控制的反袁武装同时起义。但在分配炮弹时走漏消息,秘密机关遭到查获。起义停滞。同时,弟弟蔡锐霆在上海联络旧部,购买枪弹,但因叛徒出卖而遭袁世凯秘密杀害。乃回日本向孙中山复命。[2]
在日本的安排新华社成员与妹妹蔡慧一道将出卖蔡锐霆的叛徒刃杀。叛徒的左耳被割下,用酒精保存,寄至日本长崎供检视。为杀这个叛徒,新华社八处秘密机关暴露,一夜间被李纯全部抄获,许多成员被杀。李纯通令其他革命党人称自首便可获得优待,但新华社成员无一人自首。[2]
1916年6月,袁世凯逝世。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回国重任国会议员。回到国会后,首先上书斥责江西督军李纯仍监禁湖口起义涉难者,李纯乃呈请大总统黎元洪特赦湖口起义涉难者,蔡牗民等人及亲属由此获释。1917年6月13日,黎元洪在张勋逼迫下解散国会。7月1日张勋复辟,秘密参与反复辟活动但事败,离开北京南下。[2]
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再造共和”,但不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国会。孙中山乃在上海召集陆海军及国民党要人开会,决定在南方另开非常国会(又称国会非常会议),组织临时政府,并致电北京国会议员南下护法。孙中山到广州发动护法运动。到广州参加广州国会非常会议,继续任国会参议员。1917年9月1日,在广州国会非常会议上,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护法军政府),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2]
护法军政府成立后,滇系、桂系军阀逼孙中山辞职,军政府领导权落入以岑春煊、莫荣新等桂系为首的西南地方实力派手中。不断严辞揭露桂系窃权,指岑春暄、莫荣新“反叛护法、败坏西南”,桂系反诬“越轨谋乱,调查军密,希图响应”。1920年10月底,援闽粤军攻占广州,恢复军政府,从而免遭桂系治罪。1921年6月,陈炯明奉孙中山之命,率领粤军西征讨桂,9月底旧桂系统治瓦解。[2]
1920年10月粤军攻占广州后,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随即成立正式政府。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陆军部部长兼内务部部长。陈炯明权力日增。建议孙中山作好对陈炯明先发制人的准备,但该建议未被重视。草拟檄文,斥责陈烔明等要人,舆论哗然,有人贴出“好!”的标语。在该时期,不到百日,的四弟蔡康国、侄子蔡炳闾(蔡锐霆的长子)先后在护法战争中阵亡,孙中山亲题“一门义烈”四字赠蔡复灵。[2]
随着与陈烔明等人矛盾日深,有人到孙中山处诬称是原筹安会会员、北洋政府侦探,要求处置。不久,军政府停止的中国国民党党籍,并拟交军法惩处。失望写下绝命词,并向日本籍夫人菊池交待后事,准备仿照屈原投江。向孙中山呈抗诉书,抗议陈炯明,其书称:“吾有生如寄,履险如夷,视死如归,骨肉摧残多矣!……惟是非邪正,有非一手所能掩者,天下后世,共闻吾言!”不少中国国民党国会议员及当年江西的军政要人,得知遇险,从各地纷纷发来电文替伸冤。李烈钧找到孙中山请求解救。经孙中山干预,的党籍恢复。此时,诬陷者群起要求孙中山杀掉,而中国国民党国会议员及江西军政要人大力反驳。孙中山采信了保蔡派的意见,军政府没有处置。脱险后,改名“复灵”,意为“以前突灵,譬如昨日死;以后复灵,譬犹今日生”;又字“少钧”以感谢李烈钧解救之恩。[2]
1922年春,孙中山以大元帅的名义,明令追赠蔡锐霆为陆军中将、蔡康国为陆军步兵中校,追赠蔡怒飞(蔡锐霆胞弟)、蔡炳闾为陆军步兵少校。[2]
不久,支持联省自治的陈炯明因为拒不到梧州与孙中山商议北伐事宜,遭孙中山免去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内务总长的职务。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发动六一六事变,推翻广州政府,广州非常国会解体。此后,黎元洪第二次任大总统,撤消了1917年的解散国会令,随第一届国会议员返回北京。1922年10月11日,第一届国会在北京开会,称为第一届国会第三期常会。继续任参议员。1923年9月、10月间,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华民国大总统前夕,曹锟贿选,与480多位议员投票选举曹锟为中华民国大总统。1924年11月北京政变,曹锟下台,第三期常会结束。[2]
曹锟贿选后,一直自责。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后,对政治失望而淡出政治,回南昌定居。1926年,任江西省萍乡禁烟局局长。1929年,调任江西文献馆编修。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回到宜丰县,历任宜丰县民众抗敌后援会常务委员、宜丰县财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宜丰初级中学音乐教员、宜丰县行政会议常委会委员兼审核组组长。1944年,任宜丰县参议会参议员。1947年,任宜丰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筹备编修《宜丰县志》。[1][2]
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宜丰后,当即致信担任国军团长的儿子,劝儿子主动投诚人民政府。[2]
1949年7月,逝世,安葬在宜丰县城南屏山,青石墓碑刻着“江西同盟会盟主”。[1]
2015年3月,宜丰县南屏公园后面的坟山上20多座坟墓被盗,其中包括夫妇墓。[1]
- 《四书集联》(已散逸)
- 《不平呜》(宣传革命的乐律书,已散逸)
- 《变风遗操》(诗词集)
- 《我所知道的同盟会江西支部》等文章收入全国政协及江西省政协有关文史资料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