십회향
10회향(
- 대승불교에서 널리 받아들여지고 있는, 《보살영락본업경》에서 설하고 있는 보살 수행계위인 10신 · 10주 · 10행 · 10회향 · 10지 · 등각 · 묘각의 52위 가운데 10회향을 말한다.[6][7][8][9]
- 대승불교의 경전인 《화엄경》에서 설하고 있는 보살 수행계위인 10주 · 10행 · 10회향 · 10지 · 불지(
佛 地 )의 41위 가운데 10회향을 말한다. - 대승불교의 화엄종의 법장이 《화엄경탐현기》에서 세운 보살 수행계위인 10신 · 10해(
十 解 ) · 10행 · 10회향 · 10지 · 불지의 51위 가운데 10회향을 말한다. - 대승불교의 경전인 《인왕경》에서 설하고 있는 보살 수행계위인 10신 · 10주 · 10행 · 10회향 · 10지 · 묘각의 51위 가운데 10회향을 말한다.
- 대승불교의 경전인 《수능엄경》에서 설하고 있는 보살 수행계위인 간혜지(
乾 慧 地 ) · 10신 · 10주 · 10행 · 10회향 · 4가행(四 加 行 ) · 10지 · 등각 · 묘각의 57위 가운데 10회향을 말한다. - 《월인석보》 제2권에서 설하고 있는 보살 수행계위인 간혜지(
乾 慧 地 ) · 10신 · 10주 · 10행 · 10회향 · 4가행(四 加 行 ) · 10지 · 등각 · 금강혜(金剛 慧 ) · 묘각의 58위 가운데 10회향을 말한다.[10] - 대승불교의 법상종의 규기가 세운 보살 수행계위인 10주 · 10행 · 10회향 · 10지 · 묘각의 41위 가운데 10회향을 말한다.
- 대승불교의 법상종의 원측이 세운 보살 수행계위인 10신 · 10주 · 10행 · 10회향 · 10지 · 등각 · 묘각의 52위 가운데 10회향을 말한다.
10회향(
대승불교에서 널리 채택하고 있는 《보살영락본업경》의 52위의 보살 수행계위에 따르면 10회향의 순서와 명칭은 다음과 같다.[14][15][6][8][9][11]
회향과 대비심
편집회향(
여기서 유의할 점은 대자심(
대비심(
따라서, 비무량심(悲無
회향(
廻 向 )은 돌이켜 향한다는 것이니 먼저의 10주(十 住 ) · 10행(十 行 )은 세속(世俗 )에 날 마음이 많고 대비행(大悲 行 )이 사나우니, 이는 반드시 비원(悲願 )으로 이루어 세속에 있어 중생을 이롭게 하여 진(眞 )을 돌이켜 속(俗 )으로 향하며, 지(智 )를 돌이켜 비(悲)를 향하여 진(眞 )과 속(俗 )과가 어울리며, 지(智 )와 비(悲)와가 한가지로 하므로 이 이름이 회향(廻 向 )이며, 또 10원(十 願 )이라 하니, 닦아 나아가는 행적이 여기에 다다라 갖춰진다. 세 현인(賢人 )의 지위가 지극(至極 : 극한에 이름)하지만 여기에 또 공부 행적을 더하여야 성인(聖人 ) 지위에 들 것이다. 세 현인의 지위는 10주(十 住 ) · 10행(十 行 ) · 10회향(十 廻 向 )이다.— 《월인석보》 권제2, 59장 뒤쪽~61장 뒤쪽. 한국고전용어사전
그리고 대자비심(
10주·10행·10회향
편집52위 가운데 10신(
그리고, 10회향은 지금까지 획득된 공덕을 '모든' 유정들에게로 향하게 하려는 대비심(
10회향(十 廻 向 )
편집
(1) 구호일체중생리중생상회향(救護 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廻向)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2) 불괴회향(不壞 迴向)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3) 등일체불회향(等 一切 佛 廻 向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4) 지일체처회향(至 一切 處 廻 向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5) 무진공덕장회향(無盡 功 德藏 廻 向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6) 수순평등선근회향(隨順 平等 善根 廻 向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7) 수순등관일체중생회향(隨順 等 觀 一切衆生 廻 向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8) 여상회향(如相廻 向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8) 무박무착해탈회향(無 縛 無 著 解脫 廻 向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10) 법계무량회향(法界 無量 廻 向 )
편집
이 문단은 비어 있습니다. 내용을 추가해 주세요. |
같이 보기
편집참고 문헌
편집- 고려대장경연구소. 《고려대장경 전자 불교용어사전》. 고려대장경 지식베이스 / (사)장경도량 고려대장경연구소.
|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 곽철환 (2003). 《시공 불교사전》. 시공사 / 네이버 지식백과.
|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 법장 술, 노혜남 번역 (K.1513, T.1733). 《화엄경탐현기》. 한글대장경 검색시스템 - 전자불전연구소 / 동국역경원. K.1513(47-458), T.1733(35-107).
|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 운허. 동국역경원 편집, 편집. 《불교 사전》.
|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 축불념 한역, 노혜능 번역 (K.530, T.1485). 《보살영락본업경》. 한글대장경 검색시스템 - 전자불전연구소 / 동국역경원. K.530(14-374), T.1485(24-1010).
|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 행담 (2008). 《『화엄경』「
十 地 品 」에 나타난修行 次第 에 관하여》. 지도교수 해주. - (중국어) 법장 술 (T.1733). 《화엄경탐현기(
華嚴經 探 玄 記 )》. 대정신수대장경. T35, No. 1733, CBETA.|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 (중국어)
佛門 網 . 《佛學 辭典 (불학사전)》.|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 (중국어)
星雲 . 《佛 光 大 辭典 (불광대사전)》 3판.|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 (중국어) 축불념 한역 (T.1485). 《보살영락본업경(
菩薩 瓔珞 本業 經 )》. 대정신수대장경. T24, No. 1485, CBETA.|title=
에 외부 링크가 있음 (도움말)
각주
편집- ↑ 고려대장경연구소, "십회향
十 廻 向 ". 2013년 4월 13일에 확인
"십회향十 廻 向
* ⓟ
* ⓣ
* ⓢ
* ⓔten sorts of turned wish
1]10종의 회향. 보살의 수행 계위(階 位 )인 52위 중에서 제31위부터 제40위까지를 말함. 구호중생이중생상(救護 衆生 離 衆生 相 ) 회향, 불괴(不壞 ) 회향, 등일체제불(等 一切 諸佛 ) 회향, 지일체처(至 一切 處 ) 회향, 무진공덕장(無盡 功德 藏 ) 회향, 입일체평등선근(入 一切 平等 善根 ) 회향, 등수순일체중생(等 隨順 一切衆生 ) 회향, 진여상(眞如 相 ) 회향, 무박무착해탈(無 縛 無 著 解脫 ) 회향, 입법계무량(入 法界 無量 ) 회향 등." - ↑ ddb, "[1]". 2013년 4월 13일에 확인
"十 廻 向 :
Pronunciations: [py] shí huíxiàng [wg] shih hui-hsiang [hg] 십회향 [mc] sip hoehyang [mr] sip hoehyang [kk] ジュウエコウ [hb] jū ekō [qn] thập hồi hướng
Basic Meaning: ten dedications (of merit)
Senses:
# A group of ten of the fifty-two stages of the path of bodhisattvahood in Mahāyāna Buddhism. Returning the fruits of all of one's practice to all sentient beings. These ten are:救護 衆生 離 衆生 相 - 'dedication to saving all beings without any mental image of sentient beings.' The stage where one, while using the mind of no-aspects to save sentient beings, is still separated from the aspects of 'not-yet-saved beings.'不壞 - 'indestructible dedication.' The rank where one sees emptiness easily without analyzing all dharmas.等 一切 諸佛 - 'Dedication equal to all buddhas.' The stage where one continually broadly penetrates the teachings of all the buddhas of the three worlds.至 一切 處 - 'dedication reaching all places.' The stage where one enters all Buddha-lands and practices cultivation together with all buddhas.無盡 功德 藏 - 'dedication of inexhaustible treasuries of merit.' The stage of teaching people the meritorious dharma of the ever-present buddha-nature without exhaustion.隨順 平等 善根 (入 一切 平等 善根 ) - 'Dedication causing all wholesome roots to endure.' The stage of practicing the virtues of the uncontaminated middle path, and seeing that good and evil are not two.隨順 等 觀 一切衆生 (等 隨順 一切衆生 ) - 'Dedication equally adapting to all sentient beings.' The stage where one sees that the good and evil actions of all sentient beings are not distinguished.眞如 相 - 'Dedication with the character of true thusness.' The stage where the bodhisattva, using the wisdom of the middle path, clarifies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and sees that everything is the reality-realm.無 縛 解脫 (無 縛 無 著 解脫 ) - 'unbound liberated dedication.' The stage where one breaks off attachment with the view of all dharmas being the same, which he experiences through the wisdom of prajñāpāramitā.法界 無量 (入 法界 無量 ) – 'Unfathomability of the dharmadhātu,' also called 'Boundless dedication equal to the cosmos.' The stage where the bodhisattva witnesses that all existences are the middle path without aspects.
Also written十 迴向. 〔瑜伽 論 T 1579.30.526c26〕 [Charles Muller]
[Dictionary References]
Bukkyō jiten (Ui) 499
Bulgyo sajeon 545a
Japanese-English Buddhist Dictionary (Daitō shuppansha) 146b/162
Bukkyō daijiten (Mochizuki) (v.1-6)2213b,1214c" - ↑
星雲 , "五 十 二 位 ". 2013년 4월 9일에 확인
"五 十 二 位 :大乘 菩薩 之 五 十 二 種 階 位 。即 十 信 、十 住 、十 行 、十 迴向、十 地 、等 覺 、妙 覺 。此等菩薩 之 階 位 ,諸 經論 所說 不一 ,如華嚴經 說 十 住 、十 行 、十 迴向、十 地 、佛 地 等 四 十 一 位 ;仁王 經卷 上 菩薩 教化 品 說 十善 、三 賢 三 十 心 、十 地 、佛 地 等 五 十 一 位 ;菩薩 瓔珞 本業 經 則 舉前位 十信與四十二賢聖位,稱 爲 十 信心 、十 心 住 、十 行 心 、十 迴向心 、十 地 心 、入 法界 心 、寂滅 心 ;大佛 頂 首 楞嚴經卷 八更於十信之前說乾慧地,於十迴向之後加煖、頂 、忍 、世 第 一法 等 四 善根 ,合 爲 五 十 七 階 位 。其中,瓔珞 經 所 舉之五 十 二 位 名義 整 足 ,位 次 無缺 ,故 自 古 廣 爲 大乘 諸家 所 採用 ,其名數 爲 :(一 )十 信心 ,即 信心 、念 心 、精進 心 、慧 心 、定 心 、不 退 心 、迴向心 、護法 心 、戒心 、願 心 。(二 )十 心 住 ,即發 心 住 、治 地 心 住 、修行 心 住 、生 貴 心 住 、方便 心 住 、正 心 住 、不 退 心 住 、童 眞心 住 、法王 子 心 住 、灌頂心 住 。(三 )十 行 心 ,即 歡喜 心 行 、饒 益 心 行 、無 瞋恨心 行 、無盡 心 行 、離 癡 亂心 行 、善 現 心 行 、無 著 心 行 、尊重 心 行 、善 法 心 行 、眞實 心 行 。(四 )十 迴向心 ,即 救護 一切眾生離相迴向心、不壞 迴向心 、等 一切 佛 迴向心 、至 一切 處 迴向心 、無盡 功德 藏 迴向心 、隨順 平等 善根 迴向心 、隨順 等 觀 一切眾生迴向心、如相迴向心 、無 縛 解脫 迴向心 、法界 無量 迴向心 。(五 )十 地 心 ,即 四 無量 心 、十 善心 、明光 心 、焰慧心 、大勝 心 、現前 心 、無 生 心 、不思議 心 、慧 光 心 、受位心 。第 四十一地之心稱爲入法界心,即 爲 等 覺 。第 四十二地之心稱爲寂滅心,即 爲 妙 覺 。此中,十 住 、十 行 、十 迴向、十 地 、等 覺 與 妙 覺 ,依 次 配 習種性 、性 種 性 、道 種 性 、聖 種 性 、等 覺 性 、妙 覺 性 等 。〔梁 譯 攝 大乘 論 釋 卷 七 、瑜伽 師 地 論 略 纂卷十 二 、法華經 玄 義 卷 四 下 、成 唯識 論述 記 卷 九 末 、菩薩戒 義 疏卷上 、華嚴經 探 玄 記 卷 五 至 卷 十 四 〕(參 閱「菩薩 階 位 」5221) p1044" - ↑
佛門 網 , "五 十 二 位 ". 2013년 4월 11일에 확인
"五 十 二 位 :出處 : 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 William Edward Soothill and Lewis Hodous解釋 : The fifty-two stages in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 Buddha; of these fifty-one are to bodhisattvahood, the fifty-second to Buddhahood. They are: Ten十 信 or stages of faith; thirty of the三 賢 or three grades of virtue i. e. ten十 住 , ten十 行 , and ten十 廻 向 ; and twelve of the three grades of聖 holiness, or sainthood, i. e. ten地 , plus等 覺 and妙 覺 . These are the Tiantai stages; there are others, and the number and character of the stages vary in different schools.出處 :陳 義孝 編 , 竺摩法師 鑑定 , 《佛學 常見 辭彙 》解釋 :菩薩 由 凡夫 到 成佛 ,一共要經過五十二個階位,即 十 信 、十 住 、十 行 、十 迴向、十 地 、等 覺 、妙 覺 。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 開 另立的 ,若 將 其縮入 發心 住 內,則 隻 有 四 十 二 位 。詳 見 大乘 條 。出處 :丁 福 保 《佛學 大 辭典 》解釋 :五 十 二 位 ===(術語 )明 菩薩 乘 之 階 位 ,諸 經論 所說 ,種種 不同 。如大日經 依 十 住 而明十 位 ,又 同 經 明 十 地 之 十 位 ,勝 天王 般若 經 明 十 地 之 十 位 ,智 度 論 明 三 乘合 說 之 十 位 ,金光 明 經 明 十地妙覺之十一位,唯識 論 明 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妙覺之四十一位,智 度 論 加入 等 覺 明 四 十 二 位 (四 十 二 字 門 是也 ),仁王 般若 經 明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妙覺之五十一位,華嚴經 ,菩薩 瓔珞 經 等 加入 等 覺 明 五 十 二 位 。日本 弘法 之 祕藏 記 於十信 十 住 十 行 十 迴向十地加入十迴向終之煖頂忍世第一四善根而明五十四位。首 楞嚴經 加入 等 覺 妙 覺 而明五 十 六 位 。已上 諸 位 分別 凡聖則 大日 經 之 十 位 ,初 三 位 爲 凡位,後 七 位 爲 賢 聖 。智 度 論 之 十 位 ,初 二 位 爲 凡位,後 八 位 爲 賢 聖 位 。勝 天王 金光 明 經 之 十 位 十 一 位 ,皆 爲 聖 位 。唯識 論 之 四 十 一 位 ,十住十行十迴向之三十爲賢位,十 地 ,妙 覺 爲 聖 位 。是 天臺 之 別 教 ,華嚴 終 教 之 乘 位 也。若 從 二宗圓教之乘位,則 皆 是 聖 位 也。智 度 論 之 四 十 二 位 ,亦 準 此可知 。華嚴 等 之 五 十 二 位 ,初 十 信 爲 凡位,不入 賢 聖 位 。住 行 向 之 三 位 ,在 別 教 終 教 爲 賢 位 ,在 圓 教 爲 聖 位 。十 地 等 妙 之 十 二 ,在 別 教 終 教 是 聖 位 。又 於圓教 爲 聖 位 。後 五 十 四 位 ,五 十 六 位 ,亦 準 此可知 。要 之 賢 聖 之 位 次 ,共有 四 十 二 位 。故 了 義 燈 曰:「仁王 、華嚴 、瓔珞 、優 婆 塞 戒經等 皆 說 四 十 二 位 賢 聖 ,不言 五 十 二 位 。」此中法相 宗 用 四 十 一 位 ,華嚴 之 始 教 用 五 十 二 位 ,其終圓 二 教 用 四 十 二 位 ,天臺 之 別 圓 二 教 ,用 五 十 二 位 。今 依 臺 宗 而示之 則 五 十 二 位 ,分 爲 七 科 。又 分 爲 凡聖之 二 ,凡與聖 又 各 分 爲 二 。天臺 四 教 儀 曰:「華嚴 明 十住十行十迴向爲賢,十 地 爲 聖 ,妙 覺 爲 佛 (即 四 十 一 位 ),瓔珞 明 五 十 二 位 ,金光 明 但 明 十 地 佛果 ,勝 天王 明 十 地 ,涅槃 明 五 行 ,如是 諸 經 增減 不同 者 。界外 菩薩 隨 機 利益 ,豈 得 定說 。然 位 次 周 足 莫過瓔珞 ,故 今 依 彼 略 明 菩薩 歷 位 斷 證 之 相 。」##【圖像 : T0024.JPG 刪減】" - ↑
星雲 , "菩薩 階 位 ". 2013년 4월 10일에 확인
"菩薩 階 位 :指 菩薩 自 初發 菩提心 ,累積 修行 之 功德 ,以至達 於佛果 ,其間所 歷 經 之 各階 位 ;通常 以「位 」或 「心 」稱 之 ,如十 信 位 (又 稱 十 信心 )、十 迴向位 (又 稱 十 迴向心 )等 ,均 爲 菩薩 階 位 之 名稱 。然 有 關 菩薩 階 位 之 位 次 、名義 ,諸 經論 所說 不 一 ,例 如發心 住 、治 地 心 住 等 之 「十 住 」說 ,在 古代 原本 涵蓋菩薩 修行 之 全部 階 位 ,至 後世 則 僅相當 於「十 地 」以前 三賢位之初位而已,故知 菩薩 階 位 說 亦 每 隨 教理 史 之 發展 而更變 。於四十 一 位 、五 十 一 位 、五 十 二 位 、五十七位等各種菩薩階位說之中,自 古 以降 ,菩薩 瓔珞 本業 經 所 舉之五 十 二 位 說 (十 信 位 、十 住 位 、十 行 位 、十 迴向位 、十 地位 、等 覺 、妙 覺 ),以名義之 整然 ,位 次 之 無缺 ,而廣爲 一般 採用 。如表一 所 示 。
又 各 經論 有 不同 之 說法 ,如表二 。
各 宗派 於菩薩 階 位 之 主張 亦 不同 ,玆舉唯識 、華嚴 、天臺 等 三 大宗 派 之 說 :(一 )唯識 宗 採 四 十 一 位 說 ,其異於瓔珞經之 五 十 二 位 說 者 ,係 將 「十 信 」包含 於「十 住 」中 之 初 住 ,「等 覺 」包含 於「十 地 」中 第 十 地 圓滿 成就 之 時 (即 最終 之 時 )。又 於「十 迴向心 」之 第 十迴向開衍出糓位、頂 位 、忍 位 、世 第 一法 位 等 「四 善根 」之 位 ,而以十地以前三十心之前二十九心(即 十 住 心 、十 行 心 、十迴向之前九迴向心)及第 三 十 心 (第 十 迴向心 )之 一 部分 爲 「大乘 順 解脫 分 」(即 三 賢 位 ),以第三 十迴向心之另一部分爲「大乘 順 決 擇 分 」(即 四 善根 )。
有 關 「十 信 位 」,唐 代 西明寺 之 圓 測 別 立 兩 種 異說 :(1)主張 有 「位地 之 十 信 」,即 認 爲 進入 「初 住 」前 ,必有「前 方便 位 」之 階 位 ,此即常行 十 心 的 「十 順 名字 」之 菩薩 。(2)主張 「行 解 之 十 信 」,即 指 所有 「初 住 位 」以上 之 菩薩 所 共通 修 證 之 十 心 。圓 測 與 我國 唯識 宗之 祖 窺基本 爲 同門 師 兄弟 ,一生致力於唯識學之研習、講說 、著作 ,然 每 有 論述 ,必多批駁窺基之 說 ,且亦異 於當時 唯識 學 之 正統 解釋 ,故 被 視 爲 唯識 家 之 異 解 者 ,如上 記 兩 種 異說 即 爲 歷 來 有 關 「十 信 位 」極 特殊 之 觀點 。
(二 )華嚴宗 以所判 立 「五教 」之 別 而有數 種 菩薩 位 次 之 說 ,即 :(1)小乘 教 ,於「見 道 」以前 有 四 善根 之 方便 位 。(2)大乘 始 教 ,又 分 兩 種 ,即 :1.迴心教 ,即 引導 愚 法 二 乘 進入 大乘 之 教 ,依 準 小乘 之 位 次 ,竝 根據 天臺宗 「三 乘 共 十 地 」之 說 ,而有乾 慧 地 、性 地 、菩薩 地 、佛 地 等 十 地 。2.直進 教 ,即 直進 大乘 之 教 ,包含 十 信之 階 位 ,故 共有 五 十 一 位 ,而以「十 迴向」以上 爲 「不 退位 」,亦 即 依 素質 能力 之 差別 ,上根 者 、中根 者 、下根 者 三 種 人 分別 於第七 住 、十 迴向、初 地 等 階 位 入 於不退轉 之 位 次 。(3)終 教 ,謂 十信位之菩薩尚未證得不退位之境地而僅有其行,故 不 立 十 信 位 之 說 ,僅立四 十 一 位 。又 於此四 十 一 位 中 ,以初住 爲 不 退位 。(4)頓 教 ,於此教 中 ,若 能 一念不生而顯理斷惑,即 能 當 下 契 入 佛 位 ,故 不 立 菩薩 之 位 次 。(5)圓 教 ,分 爲 兩 種 :1.同 教 一 乘 ,亦 不 立 特別 之 位 次 ,而攝入 前 四 教 之 階 位 。2.別 教 一 乘 ,於「行 布 門 」雖立有 菩薩 之 階 位 次第 ,然 在 「圓融 門 」,則 主張 於一位之中即具足一切之位,故 認 爲 十信位圓滿成就之際即可成佛,稱 爲 「信 滿 成佛 」。
(三 )天臺宗 所 判 藏 、通 、別 、圓 等 「化 法 四 教 」中 ,通 、別 、圓 三教均配有菩薩階位:(1)通 教 ,配 以「三 乘 共 十 地 」之 階 位 ,即 乾 慧 地 、性 地 等 十 地 ,又 稱 通 教 十 地 ,爲 菩薩 、聲聞 、緣 覺 等 三乘之人所共修之十種階位。(2)別 教 ,以菩薩 瓔珞 本業 經 所說 之 五 十 二 位 爲 其位次 。然 將 五 十 二 位 歸納 成 「信 、住 、行 、向 、地 、等 (覺 )、妙 (覺 )」等 七 科 ,又 將 七科總結爲凡、聖 兩 大 項 。即 於五十 二 位 中 ,以「十 信 」爲 「外 凡」位 (止 伏 三 惑中「界 內」之 見 惑、思惑 ;界 ,指 欲 、色 、無色 等 三界 ),而以十 住 、十 行 、十 迴向爲 「內凡」位 (以至止 伏 「界外 」之 無明 惑),以初地 以後 爲 「聖 」位 。又 於聖位 之 中 ,以十地與等覺爲聖位之「因 」,而以妙 覺 爲 「果 」。(3)圓 教 ,圓 教 教義 主張 所有 之 存在 本來 即 具足 三 千 諸法 ,故 自 本體 而言,佛 與 眾生平等 無 二 ;然 於現象 上 有 迷悟之 差異 ,故 自 實踐 之 立場 而言,亦 宜 有 修行 之 階 位 等 次 ,遂 立 「六 即位 」之 說 ,以令修行 者 捨離卑下 上 慢之心 。另又藉別教 五 十 二 位 之 名 ,來 說明 圓 教之 位 次 ,故 於十 信 位 之 前 ,增加 「五 品 弟子 位 」一 科 ;同時 ,圓 教之 「十 住 位 」相當 於別教 之 「十 地位 」。如表所 示 爲 六 即位 與 五 十 二 位 之 配列 關係 。
又 圓 教 菩薩 之 階 位 亦 可 配 於鐵輪 (十 信 )、銅 輪 (十 住 )、銀輪 (十 行 )、金輪 (十 迴向)、琉璃輪 (十 地 )、摩 尼 輪 (等 覺 )等 六 輪 ,以轉輪 聖王 之 輪 寶 能 摧毀一切 武器 ,來 比 喻每一階位皆能斷除煩惱。
於上記 各種 階 位 中 ,十信位之菩薩唯名無實,故 稱 爲 「名字 菩薩 」,或 「住 前 信 相 菩薩 」。同時 ,初 住 以後 之 菩薩 ,由 於信根 成就 ,不 再 退 失 ,故 稱 地 前 三 十 心 (十 住 、十 行 、十 迴向)爲 「信 相應 地 」。又 乾 慧 等 十 地 之 第 二 地 「性 地 」以上 之 菩薩 ,及歡喜 等 十 地 之 第 八 地 「不動 地 」以上 或 「初 歡喜 地 」之 菩薩 ,以悲憫、憶念 一切 眾生,猶 如母之 憶子,故 又 稱 「一子 地 」之 菩薩 。日本 淨土眞宗 即 以一子地配於初歡喜地,作爲 信心 之 現 益 (此世之 利益 ),或 兼 作爲 當 益 (未 來世 之 利益 )。此外,世 親 淨土 論 一書中載及「教化 地 」,意 指 菩薩 教化 之 場所 ,或 解 作 菩薩 之 階 位 ;若 解 作 階 位 ,則 相當 於第八 地 以上 。〔仁王 般若 波羅蜜 經卷 上 菩薩 教化 品 、大 品 般若 經卷 六 發 趣 品 、梵網經卷 上 、大佛 頂 首 楞嚴經卷 八 、舊 華嚴 經卷 八 「十 住 品 」、卷 十一 「十 行 品 」、卷 十四 「十 迴向品 」、卷 二 十 三 「十 地 品 」、大智 度 論 卷 四 十 九 、十住毘婆沙論卷一、仁王 經 疏卷中本 、華嚴經 疏卷十 八 、大乘 四論玄義卷二、法華 玄 義 釋 籤 卷 五 下 、大乘 義章 卷 十 二 〕(參 閱「十 地 」419、「五 十 二 位 」1044、「四 善根 位 」1767、「即 」3758) p5221" - ↑ 가 나 운허, "
十 廻 向 (십회향)".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
"十 廻 向 (십회향): 【범】 daśa-parināmanā 보살이 수행하는 계위(階 位 )인 52위(位 ) 중에서, 제31위에서 제40위까지. 10행위(行 位 )를 마치고, 다시 지금까지 닦은 자리(自利 )ㆍ이타(利他 )의 여러 가지 행을 일체 중생을 위하여 돌려 주는 동시에, 이 공덕으로 불과를 향해 나아가 오경(悟 境 )에 도달하려는 지위. 구호일체중생 이중생상회향(救護 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廻向)ㆍ불괴회향(不壞 廻 向 )ㆍ등일체제불회향(等 一切 諸佛 廻 向 )ㆍ지일체처회향(至 一切 處 廻 向 )ㆍ입일체평등선근회 향(入 一切平等善根廻向)ㆍ등수순일체중생회향(等 隨順 一切衆生 廻 向 )ㆍ진여상회향(眞如 相 廻 向 )ㆍ무박무착해탈회향(無 縛 無 著 解脫 廻 向 )ㆍ입법계무량회 향(入 法界 無量 廻 向 )." 인용 오류: 잘못된<ref>
태그; "FOOTNOTE운허"[httpbuddhadonggukedubs_detailaspxtypedetailfromtosrchEC8BADED9A8CED96A5rowno1十 廻 向 (십회향)]".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이 다른 콘텐츠로 여러 번 정의되었습니다 - ↑ 운허, "
五 十 二 位 (오십이위)". 2013년 4월 9일에 확인
"五 十 二 位 (오십이위): 보살수행의 계위를 52로 나눈 것. 곧 10신(信 )ㆍ10주(住 )ㆍ10행(行 )ㆍ10회향(廻 向 )ㆍ10지(地 )ㆍ등각(等 覺 )ㆍ묘각(妙 覺 ). 전(前 )의 51위는 수행의 인(因 ), 후의 1위는 수행의 과(果 )." - ↑ 가 나 다
星雲 , "十 迴向".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
"十 迴向:菩薩 修行 五 十 二 階 位 中 ,指 從 第 三 十 一 位 至 第 四 十 位 。迴向,乃以大悲 心 救護 一切 眾生之 意 。又 作 十 迴向心 ,略稱 十 向 。即 :(一 )救護 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即行 六 度 四 攝 ,救護 一切 眾生,怨親平等 。(二 )不壞 迴向,於三寶 所得 不壞 之 信 ,迴向此善根 ,令 眾生獲得 善 利 。(三 )等 一切 佛 迴向,等 同 三世佛所作之迴向,不 著 生死 ,不離 菩提 而修之 。(四 )至 一切 處 迴向,以由迴向力 所 修之 善根 ,遍 至 一切三寶乃至眾生之處,以作供養 利益 。(五 )無盡 功德 藏 迴向,隨喜 一切 無盡 善根 ,迴向而作佛事 ,以得無盡 功德 善根 。(六 )隨順 平等 善根 迴向,即 迴向所 修之 善根 ,爲 佛 所 守護 ,能成 一切 堅固 善根 。(七 )隨順 等 觀 一切 眾生迴向,即 增長 一切 善根 ,迴向利益 一切 眾生。(八 )如相迴向,順 眞如 相 而將所 成之 善根 迴向。(九 )無 縛 無 著 解脫 迴向,即 於一切法無取執縛著,得 解脫 心 ,以善法 迴向,行 普 賢 之 行 ,具 一切 種 德 。(十 )法界 無量 迴向,即 修習 一切 無盡 善根 ,以此迴向,願 求法 界 差別 無量 之 功德 。十迴向攝於十三住中之解行住,五 位 中 之 資 糧 位 ,正當 於地前 三 賢 中之 後 十 位 ,六 種 性 中 之 道 種 性 。〔舊 華嚴 經卷 十 五 至 卷 二 十 二 、菩薩 瓔珞 本業 經卷 上 聖賢 名字 品 、法華經 玄 義 卷 五 上 〕 p455" 인용 오류: 잘못된<ref>
태그; "FOOTNOTE星雲 "[httpetextfgsorgtwetext6search-1-detailaspDINDEX1982DTITLEA4QB0jA6V十 迴向]".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이 다른 콘텐츠로 여러 번 정의되었습니다 - ↑ 가 나 다
佛門 網 , "十 迴向".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
"十 迴向:出處 :陳 義孝 編 , 竺摩法師 鑑定 , 《佛學 常見 辭彙 》解釋 :菩薩 修行 五 十 二 階 位 中 ,指 從 第 三 十 一 位 至 第 四 十 位 。迴向,乃以大悲 心 救護 一切 眾生之 意 。又 作 十 迴向心 ,略稱 十 向 。即 :(一 )救護 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即行 六 度 四 攝 ,救護 一切 眾生,怨親平等 。(二 )不壞 迴向,於三寶 所得 不壞 之 信 ,迴向此善根 ,令 眾生獲得 善 利 。(三 )等 一切 佛 迴向,等 同 三世佛所作之迴向,不 著 生死 ,不離 菩提 而修之 。(四 )至 一切 處 迴向,以由迴向力 所 修之 善根 ,遍 至 一切三寶乃至眾生之處,以作供養 利益 。(五 )無盡 功德 藏 迴向,隨喜 一切 無盡 善根 ,迴向而作佛事 ,以得無盡 功德 善根 。(六 )隨順 平等 善根 迴向,即 迴向所 修之 善根 ,爲 佛 所 守護 ,能成 一切 堅固 善根 。(七 )隨順 等 觀 一切 眾生迴向,即 增長 一切 善根 ,迴向利益 一切 眾生。(八 ) 如相迴向,順 眞如 相 而將所 成之 善根 迴向。(九 )無 縛 無 著 解脫 迴向,即 於一切法無取執縛著,得 解脫 心 ,以善法 迴向,行 普 賢 之 行 ,具 一切 種 德 。(十 )法界 無量 迴向,即 修習 一切 無盡 善根 ,以此迴向,願 求法 界 差別 無量 之 功德 。十迴向攝於十三住中之解行住,五 位 中 之 資 糧 位 ,正當 於地前 三 賢 中之 後 十 位 ,六 種 性 中 之 道 種 性 。〔舊 華嚴 經卷 十 五 至 卷 二 十 二 、菩薩 瓔珞 本業 經卷 上 聖賢 名字 品 、法華經 玄 義 卷 五 上 〕p455菩薩 五 十 二 位 修行 中 ,第 四 個 十 位 名 十 迴向,因 以大悲 心 ,救護 一切 眾生,故 名 爲 迴向。前之 住 行 ,出 俗 心 多 ,大悲 心 少 ,此則濟 以悲願 ,處 俗 利生 ,迴此善行 ,向 彼 萬 類 。一 、化 度 眾生,離 眾生相 ,迴無爲心 ,向 涅槃 道 ,名 救護 一切 眾生,離 眾生相 迴向。二 、正 顯 中道 ,歸 趣 本 覺 ,迴入法 身 ,無能 壞者,名 不壞 迴向。三 、本 覺 之 理 ,湛 然 常住 ,能 覺 之 智 ,齊 於諸佛 ,名 等 一切 佛 迴向。四 、覺 智 周 圓 ,無 所 不 遍 ,名 至 一切 處 迴向。五 、一切 世界 ,過 恆 沙 佛 ,自性 功德 ,重重 無盡 ,名 無盡 功德 藏 迴向。六 、於諸佛 地 ,起 萬 行 因 ,依 因 趣 果 ,取 涅槃 道 ,名 隨順 平等 善根 迴向。七 、十方 眾生,皆 我 性 具 ,本 際 平等 ,無 有高 下 ,名 隨順 等 觀 一切 眾生迴向。八 、即 一切 法 ,離 一切 相 ,緣 生 無性 ,體 即 眞如 ,名 眞如 相 迴向。九 、諸法 本 空 ,心 無 縛 著 ,於根塵 中 ,得 大 解脫 ,名 無 縛 無 著 解脫 迴向。十 、性 海 圓 成 ,心 等 法界 ,含攝周 遍 ,量 等 虛空 ,名 等 法界 無量 迴向。出處 :丁 福 保 《佛學 大 辭典 》解釋 : (名數 )以大悲 心 救護 一切 眾生。謂 之 迴向: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 不壞 迴向,三 等 一切 物 迴向,四至一切處迴向,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六 隨順 平等 善根 迴向,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八 眞如 相 迴向,九 無 縛 解脫 迴向,十 法界 無量 迴向。見 楞嚴經 。出處 :明 ,一如 《三藏 法 數 》字 庫 解釋 : 迴即迴轉,向 即 趣向 。謂 起 大悲 之 心 ,救 度 眾生,回轉 十 行 之 善 ,向 於三 處 :一 、眞如 實際 是 所 證 ,二 、無上 菩提 是 所 求 ,三 、一切 眾生是 所 度 。以能迴之心 ,及所迴善行 ,向 彼 萬 類 ,圓滿 梵行,等 入 法界 也。(梵語 菩提 ,華 言道 。)##〔一 、救 一切 眾生,離 眾生相 迴向〕,謂 由 前 修 十 行 ,神通 滿足 ,成就 諸 佛 所 行事 已 ,又 當 修 此迴向 之 行 ;然 迴向之 行 ,以悲願 之 心 爲 最 ,化 度 眾生,而無能 度 之 相 。迴此無爲 之 心 ,趣向 寂滅 之 地 。經 雲 :當 度 眾生,滅 除 度 相 ;迴無爲心 ,向 涅槃 路 ,名 救 一切 眾生,離 眾生相 迴向。(梵語 涅槃 ,華 言 滅 度 。)##〔二 、不壞 迴向〕,謂 前 離 眾生相 ,則 是 可 壞;今 復 壞前可 壞,離 於能離 ,則 是 不壞 。壞即空 ;不壞 即 假 。空 假 不二 ,正 顯 中道 ,而歸趣 於本覺 矣。經 雲 :壞其可 壞,遠 離 諸 離 ,名 不壞 迴向。(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 不具 謂 之 假 ,不 一 不 異 謂 之 中 。本 覺 者 ,謂 一切眾生所具眞如之性,本來 是 覺 也。)##〔三 、等 一切 佛 迴向〕,謂 所 向 本 覺 之 性 ,湛 然 常住 ,而能覺 之 智 ,齊 於佛覺 。經 雲 :本 覺 湛 然 ,覺 齊 佛 覺 ,名 等 一切 佛 迴向。##〔四 、至 一切 處 迴向〕,謂 前 能 覺 之 智 ,無 處 不 遍 ;既 齊 佛 覺 ,則 所 證 眞如 之 理 地 ,如佛不 異 。經 雲 :精 眞 發明 ,地 如佛地 ,名 至 一切 處 迴向。##〔五 、無盡 功德 藏 迴向〕,謂 前 至 一切 處 是 世界 ,等 一切 佛 是 如來 ;然 如來 則 一切 世界 之 如來 ,世界 即 一切 如來 之 世界 ;世界 、如來 ,涉 入 無礙 ,功德 無盡 。經 雲 :世界 、如來 ,互相涉 入 ,得 無 罣礙,名 無盡 功德 藏 迴向。##〔六 、隨順 平等 善根 迴向〕,謂 於諸佛 理 地 ,起 萬 行 眞因 ,顯 證 一 乘 寂滅 之 道 。行 從 理 起 ,故 曰隨順 平等 ;能生 道 果 ,故 曰善根 。經 雲 :於同佛 地 ,地中 各各 生 清淨 因 ,依 因 發 輝 ,取 涅槃 道 ,名 隨順 平等 善根 迴向。##〔七 、隨順 等 觀 一切 眾生迴向〕,謂 既 修 眞因 ,善根 成就 ,則 知 十 方 眾生,皆 我 本性 ;性 既 平等 ,故 能 成就 一切 眾生善根 ,無 有 遺失 ,亦 無 高下 。經 雲 :眞 根 既成 ,十方眾生皆我本性,性 圓 成就 ,不 失 眾生,名 隨順 等 觀 一切 眾生迴向。##〔八 、眞如 相 迴向〕,離 妄曰眞 ,不 異 曰如。謂 一切 法 ,性 本 眞如 ,不即不離 ,二 俱無著 ,則 眞如 相 現 。經 雲 :即 一切 法 ,離 一切 相 ,惟 即 與 離 ,二 無 所 著 ,名 眞如 相 迴向。##〔九 、無 縛 解脫 迴向〕,謂 眞如 之 相 現前 ,則 智慧 明 了 ,十界依正等法,互攝圓融 ,自在 無礙 。經 雲 :眞 得 所 如,十方 無礙 ,名 無 縛 解脫 迴向。(十 界 者 ,佛界 、菩薩 界 、緣 覺 界 、聲聞 界 、天界 、人界 、脩 羅 界 、餓鬼 界 、畜生 界 、地獄 界 也。依 正 者 ,依 即 所 依 之 國土 ,正 即 十界能依之色身也。)##〔十 、法界 無量 迴向〕,謂 所 證 性 德 眞如 之 理 ,圓滿 成就 ,含攝遍 周 ,其量無 外 ,十 界 差別 之 相 ,了 不可 得 。經 雲 :性 德 圓 成 ,法界 量 滅 ,名 法界 無量 迴向。頁 數 :出 楞嚴經 出處 : Other解釋 :十 廻 向 [py] shí huíxiàng [wg] shih hui-hsiang [ko] 십회향 sip hoehyang [ja] ジュウエコウ jū ekō ||| 'Ten dedications (of merit).' A group of ten of the fifty-two stages of the path of bodhisattvahood in Mahāyāna Buddhism. Returning the fruits of all of one's practice to all sentient beings. These ten are: 1. jiuhuzhongshenglizhongshengxiang救護 衆生 離 衆生 相 'Dedication to saving all beings without any mental image of sentient beings.' The stage where one, whīe using the mind of no-aspects to save sentient beings, is still separated from the aspects of 'not-yet-saved beings.' 2. buhuai不 懷 - 'indestructible dedication.' The rank where one sees emptiness easily without analyzing all dharmas. 3. dengyiqiefo等 一 - 'Dedication equal to all Buddhas.' The stage where one continually broadly penetrates the teachings of all the Buddhas of the three worlds. 4.zhiyiqiechu至 一切 處 - 'dedication reaching all places.' The stage where one enters all Buddha-lands and practices cultivation together with all Buddhas. 5.wujingongdemie無盡 功德 滅 - 'dedication of inexhaustible treasuries of merit.' The stage of teaching people the meritorious dharma of the ever-present buddha-nature without exhaustion. 6.suishunpingdengshangen隨順 平等 善根 - 'Dedication causing all roots of goodness to endure.' The stage of practicing the virtues of the middle path of no-outflow, and seeing that good and evil are not two. 7.suishundengguanyiqiezhongsheng隨順 等 觀 一切衆生 - 'Dedication equally adapting to all sentient beings.' The stage where one sees that the good and evil actions of all sentient beings are not distinguished. 8.zhenruxiang眞如 相 - 'Dedication with the character of true thusness.' The stage where the bodhisattva, using the wisdom of the middle path, clarifies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and sees that everything is the reality-realm. 9. Wufujietuo無 縛 解脫 - 'unbound liberated dedication.' The stage where one breaks off attachment with the view of all dharmas being the same, which he experiences through the wisdom of prajñāpāramitā. 10. fajiewuliang法界 無量 - 'Boundless dedication equal to the cosmos.' The stage where the bodhisattva witnesses that all existences are the middle path without aspects.頁 數 : [Dictionary References] [Credit] cmuller (entry) cwittern (py)" 인용 오류: 잘못된<ref>
태그; "FOOTNOTE佛門 網 "[httpdictionarybuddhistdoorcomword33938E58D81E8BFB4E59091十 迴向]".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이 다른 콘텐츠로 여러 번 정의되었습니다 - ↑ 세종대왕기념사업회 (2001). 《한국고전용어사전》 "십지(
十 地 )", 네이버 지식백과. 2013년 4월 13일에 확인.
"십지(十 地 ): 부처가 되는 층을 10으로 쳤을 때, 일곱째 층. 십지는 먼저의 법(法 )을 모아 진실됨에 이르러 일체 불법(佛法 )이 이로부터 나므로 지(地 )라 함.
용례
㉠십지는 부처가 되시는 층이 열로 쳐서 일곱째 층이니 가장 처음은 건혜지이고, 둘째는 십신이고, 셋째는 십주이고, 넷째는 십행이고, 다섯째는 십회향이고, 여섯째는 사가행이고, 일곱째는 십지이고, 여덟째는 등각이고, 아홉째는 금강혜이고, 열째는 묘각이다…십지는 먼저의 법을 모아 진실됨에 이르러 일체 불법이 이로부터 나므로 지라고 한다… ;十 地 부텨 외시層 이 열흐로 야 닐굽찻層 이니 처믄乾 慧 地 오 둘차힌十 信 이오 세차힌十 住 ㅣ오 네차힌十 行 이오 다차힌十 廻 向 이오 여슷차힌四 加 行 이오 닐굽차힌十 地 오 여듧차힌等 覺 이오 아홉차힌金剛 慧 오 열차힌妙 覺 이라…十 地 몬졋法 을 모도아眞實 외요매 니르러一切 佛法 이 이 브터 날地 라 니라… [월인석보 권제2, 59장 뒤쪽~61장 뒤쪽]
㉡오직 일생보처보살 밖에는 일체 성문이며, 벽지불이며, 지에 못 올라 있는 보살들이<지는 십지이다.> 모두 진실로 믿어 앎을 못한다… ; 오직一生 補 處 菩薩 外 예一切 聲聞 이며 辟支佛 이며地 예 몯 올앳菩薩 히<地 十 地 라> 다眞實 로信 야 아로 몯니… [석보상절 권제9, 28장 앞쪽~뒤쪽]" - ↑ 고려대장경연구소, "십회향법
十 廻 向 法 ". 2013년 4월 13일에 확인
"십회향법十 廻 向 法
* ⓟ
* ⓣ
* ⓢ
* ⓔ
1]보살의 수행 계위(階 位 )인 52위 중에서 제31위부터 제40위에 있는 보살이 실천하는 여러 가지 수행법.
→ 십회향(十 廻 向 )." - ↑ 세종대왕기념사업회 (2001). 《한국고전용어사전》 "십회향(
十 廻 向 )", 네이버 지식백과.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
"십회향(十 廻 向 ): 부처가 되는 층을 열로 쳐서 다섯째 층. 십행(十 行 )을 끝내고, 다시 지금까지 닦은 자리(自利 )•이타(利他 )의 여러 가지 행(行 )을 일체 중생(衆生 )을 위하여 돌려주는 동시에, 이 공덕으로 불과(佛果 )를 향해 나아가 오경(悟 境 )에 이르려는 지위(地位 ). 회향(廻 向 )은 돌이켜 향한다는 것임.
용례
십지는 부처가 되시는 층이 열로 쳐서 일곱째 층이니 가장 처음은 건혜지이고, 둘째는 십신이고,…다섯째는 십회향이고,…열째는 묘각이다.…회향은 돌이켜 향한다는 것이니 먼저의 십주•십행은 세속에 날 마음이 많고 대비행이 사나우니, 이는 반드시 비원으로 이루어 세속에 있어 중생을 이롭게 하여 진을 돌이켜 속으로 향하며, 지를 돌이켜 비를 향하여 진과 속과가 어울리며, 지와 비와가 한가지로 하므로 이 이름이 회향이며, 또 십원이라 하니, 닦아 나아가는 행적이 여기에 다다라 갖춰진다. 세 현인의 지위가 지극하므로 여기에 또 공부 행적을 더하여야 성인 지위에 들 것이다. 세 현인의 지위는 십주•십행•십회향이다.… ;十 地 부텨 외시層 이 열흐로 야 닐굽찻層 이니 처믄乾 慧 地 오 둘차힌十 信 이오…다차힌十 廻 向 이오…열차힌妙 覺 이라…廻 向 도向 씨니 몬졋十 住 十 行 世俗 애 날 미 하고大悲 行 이 사오나니 이 모로매悲願 으로 일워世俗 애 이셔衆生 利 케 야眞 두르俗 向 며智 두르 悲向 야眞 과俗 괘 어울며智 와 悲왜 가지에 씨 이 일후미廻 向 이며 十 願 이라 니 닷가 나가 뎌기 이긔 다라 니라 세賢人 位 至極 거든 이긔 功夫 뎌글 더야誠人 ㅅ地位 예 들리라 세賢人 位 十 住 十 行 十 廻 向 이라… [월인석보 권제2, 59장 뒤쪽~61장 뒤쪽]" - ↑ 축불념 한역 & T.1485, 상권 〈2. 현성명자품(
賢 聖 名字 品 )〉. p. T24n1485_p1011b14 - T24n1485_p1011b18. 10회향(十 廻 向 ,十 迴向)
"羅 諦 流 沙 (秦 言 救護 一切 眾生迴向).羅 曇 沙 (秦 言 不壞 迴向).必白伽 (秦 言 等 一切 佛 迴向).法 必他(秦 言 至 一切 處 迴向).佛 度 陀(秦 言 無盡 功德 藏 迴向).羅 叉 必(秦 言 隨順 平等 善根 迴向).師 羅 叉 伽 (秦 言 隨順 等 觀 一切 眾生迴向).波 訶諦(秦 言 如相迴向).波 羅 提 弗 陀(秦 言 無 縛 解脫 迴向).達 摩 邊 伽 (秦 言 法界 無量 迴向)" - ↑ 축불념 한역, 노혜능 번역 & K.530, T.1485, 상권 〈2. 현성명자품(
賢 聖 名字 品 )〉. p. 7 / 62. 10회향(十 廻 向 ,十 迴向)
"나제류사(羅 諦 流 沙 :진나라 말로는 구호일체중생회향(救護 一切衆生 廻 向 )이라고 한다)ㆍ나담사(羅 曇 沙 :진나라 말로는 부괴회향(不壞 迴向)이라고 한다)ㆍ필백가(必白伽 :진나라 말로는 등일체불회향(等 一切 佛 廻 向 )이라고 한다)ㆍ법필타(法 必他:진나라 말로는 지일체처회향(至 一切 處 廻 向 )이라고 한다)ㆍ불도타(佛 度 他 :진나라 말로는 무진공덕장회향(無盡 功 德藏 廻 向 )이라고 한다)ㆍ나차필(羅 叉 必:진나라 말로는 수순평등선근회향(隨順 平等 善根 廻 向 )이라고 한다)ㆍ사라차가(師 羅 叉 伽 :진나라 말로는 수순등관일체중생회향(隨順 等 觀 一切衆生 廻 向 )이라고 한다)ㆍ파가제(波 訶諦:진나라 말로는 여상회향(如相廻 向 )이라고 한다)ㆍ파라제불타(波 羅 提 弗 陀:진나라 말로는 무박해탈회향(無 縛 解脫 廻 向 )이라고 한다)ㆍ달마변가(達 摩 邊 伽 :진나라 말로는 법계무량회향(法界 無量 廻 向 )이라고 한다)" - ↑ 운허, "悲無
量 心 (비무량심)".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
"悲無量 心 (비무량심): 4무량심의 하나. 보살이 슬피 여기는 마음을 일으켜 한없는 중생의 미(迷)한 고통을 견뎌내어 해탈의 낙을 얻게 하는 마음. 고통을 없애 주는 대비심(大悲 心 )." - ↑ 운허, "
大悲 心 (대비심)".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
"大悲 心 (대비심): 모든 중생의 괴로움을 없애려는 마음. 곧 불ㆍ보살의 마음." - ↑ 한국학중앙연구원 (2010). 《한국민족문화대백과》 "관음신앙(
觀音 信仰 )", 네이버 지식백과.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
"모든 경전에 나타나 있는 관세음보살의 공통점은 세상을 구하고 생명 있는 자들에게 이익을 주고자 하는 것이다. 부처님의 절대적 자비심인 무연대비(無緣 大悲 :인연이 없어도 자비를 베풀음)를 중생에게 베풀어서 모든 속박으로부터 벗어나게 하는 권능을 실행하는 힘이 관세음보살이다. 그러므로 모든 불행한 중생이 관세음보살의 이름을 지송하고, 항상 마음속에 새겨서 공경하고 예배하면 해탈을 얻게 된다는 것이다." - ↑
星雲 , "十 行 ".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 - ↑
佛門 網 , "十 行 ".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 - ↑ 운허, "
大願 (대원)".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
"大願 (대원):
[1] 한없이 넓고 큰 서원(誓願 ). 중생이 부처 되려는 소원. 부처가 중생을 구제하려는 서원.
[2] 아미타불이 세운 48원." - ↑ 운허, "
歡喜 地 (환희지)". 2013년 4월 12일에 확인
"歡喜 地 (환희지): 【범】 pramuditābhūmi 보살수행의 계위인 52위 가운데 10지(地 )의 초위(初 位 ) 이름. 파모제타(波 牟提陁)라 음역. 환희(歡喜 )ㆍ극희(極 喜 )ㆍ열예(悅 豫 )라 번역. 10지 가운데 처음이란 뜻으로 초환희지라고도 함. 보살이 수행한 결과로 이 자리에 이르면, 진여의 이(理 )의 일부분을 증득하여, 성인의 지위에 올라 다시는 물러나지 않고, 자리이타의 행을 이루어서 마음에 기뻐함이 많다는 뜻으로 이렇게 이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