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沙群島,1946年之前中華民國官方称南沙群岛,是南海上的四大群島之一,位於西沙群島東南約100公里、東沙群島西南遠方、南沙群島北方,主要島嶼為黃岩島。但嚴格來說,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控之黃岩島外,中沙群島大部分只是一群沒有露出水面的珊瑚礁石。
中沙群島正如南海上其他島嶼一樣,鄰近海域有豐富漁產,還可能有石油及天然氣等資源。因為淺灘危險,所以鄰近海域航行困難。目前中沙群島沒有常住居民,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中華民國及菲律賓都聲稱擁有中沙群島的主權,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12年起實際控制中沙群島唯一露出水面的黃岩島至今,是中沙群島鎮政府的所在地,並由中國海警巡駐。故基本就等於控制該群島[1][2]。而中華民國之中沙群島管理權責單位為海巡署;菲律賓則歸屬三描禮士省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沙群島行政上由海南省三沙市西沙区代管。
宋明以來,中沙群島被稱為「千里長沙」。明代《鄭和航海圖》把中沙群島稱為「石星石塘」。清代谢清高在《海录》中把中沙群岛称作「红毛浅」。
1946年9月13日,中華民國政府行政院將三十年代命名的“南沙群島”改名為“中沙群島”,而“團沙群島”則改名為南沙群島。內政部編制《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於1947年11月正式公佈[3],並在官方地圖上標示。
中沙群島及附近水域目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控制,並由海軍巡邏及駐守。
红毛浅是明末及清代对中沙群岛的称呼。红毛为亚洲多个地区对西洋人(白人)的称呼,可见于粵语、闽南语等。尤其是荷兰航海者,为拓展到东亚的航道,惯常选择经过中沙群岛航行,以避免走与其敌对的其他西方国家的航线。
清代谢清高《海录·噶喇叭》记载:
“
|
在南海中,海舶由往广东者,走内沟,则出万山后,往西南行,经琼州,安南至崑仑。又南行约三四日到地盆山,万里长沙在其东。走外沟,则出万山后,向西南行少西,约四五日经红毛浅,有沙坦在其中,约宽百余里,其极浅处止四丈五尺,过浅又行三四日到草鞋石,又四五日到地盆山,与内沟道合,万里长沙在其西。沟之内外,以沙分也。[4]
|
”
|
《海录·卷上·沙喇我》记载:
“
|
沙喇我国在麻六呷西北。由麻六呷海道顺东南风二三日经红毛浅,下有浮沙,其水不深,故曰浅。[5]
|
”
|
韩振华在《七洲洋考》中引用了清代广东梅州人俞昌会编撰的《防海辑要·海国图》:
|
---|
|
|
|
|
---|
| 中北部 多方控制 | |
---|
东北部 菲控为主 | |
---|
西南部 越控为主 | |
---|
中南部 马控为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