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摩 地
|
概論
[编辑]三摩地的特徵為專注,
禪 修
[编辑]「
其他
四 禪 八 定
[编辑]四無色定非佛陀原創,
空 無邊 處 定 - 識無
邊 處 定 無 所有 處 定 非 想 非 非 想 處 定
禪 那 的 角 色
[编辑]- 《
長部 22大 念 住 經 》[27]加入 了 四諦 八道 ,並 以四禪 定義 三昧 ,而同經 的 較早版本 《中部 10念 住 經 》並無 提 及四禪 。 - 《
中部 141諦 分別 經 》以四禪 定義 三昧 ,但 對應 的 《增一 阿 含27.1經 》[28]、《中 阿 含31經 》[29]、《T32四諦 經 》[30]所 描述的 正 定 ,均 未 提 及四禪 。 四 禪 出現 於《相應 部 45.8分別 經 》,而相應 的 《雜 阿 含784經 》[9]只 描述定 為 :「住 心 不亂 、堅 居 、攝 持 、寂 止 、三昧 、一心 。」安世 高 的 《T112佛說 八 正道 經 》[31]亦 未 有 提 及四禪 。
綜上
注釋
[编辑]- ^ 《
翻譯 名義 集 》:「翻 等 持 者 ,謂 離 沈(惛沈)、掉(掉舉)曰等,令 心 住 一 境 性 曰持」 - ^ 《
大乘 義章 》:「所 言 定 者 ,當 體 為 名 ,心 住 一 緣 ,離 於散動 故 名 為 『定 』。言 三昧 者 ,是 外國 語 ,此名正 定 。定 如前釋 ,離 於邪亂 ,故 說 為 正 言 。……三 摩 提 者 。是 外國 語 。三 摩 、三昧 本 是 一 名 。傳 之 音 異 。此名正 定 。」 - ^ 3.0 3.1 《
大智 度 論 》:「一切 禪定 攝 心 ,皆 名 為 三 摩 提 ,秦 言 正 心 行 處 。是 心 從 無 始 世界 來 ,常 曲 不 端 ;得 是正 心 行 處 ,心 則 端 直 。譬 如蛇行 常 曲 ,入 竹筒 中 則 直 。」 - ^ 《
摩 訶止觀 》:「通稱 三昧 者 。調 直定 也。大 論 云 :善心 一 處 住 不動 ,是 名 三昧 。法界 是 一 處 。正 觀 能 住 不動 。四 行為 緣 。觀 心 藉緣調 直 。故 稱 三 昧也。」 - ^ 《
長 阿 含·遊行 經 》:「戒定 慧 解 上 ,唯 佛 能 分別 」
《長部 ·大 般涅槃經》:「戒、定 與 慧 ,以及無上 解脫 ,這些法被 有名 聲 的 喬 達 摩 領 悟 。(Sīlaṃ samādhi paññā ca, vimutti ca anuttarā; Anubuddhā ime dhammā, gotamena yasassinā. )。」 - ^
玄 奘譯《阿 毘達磨 俱舍論 》卷 4:「三 摩 地 ,謂 心 一 境 性 。」 - ^
玄 奘譯《阿 毗達摩 法 蘊足論 》卷 5:「三 摩 地 者 ,謂 心 增 上所 起 心 住 等 住 、近 住 安住 、不 散 不亂 、攝 止 等 持 、心 一 境 性 ,是 名 三 摩 地 。」 - ^ 《
阿 毘達磨 順 正 理論 》卷 10:「令 心 無 亂 ,取 所緣 境 不流 散 因 ,名 三 摩 地 。」 - ^ 9.0 9.1 《
雜 阿 含經》(七 八 四 )如是 我聞 :一時 ,佛 住 舍 衛 國 祇樹給 孤獨 園 。爾 時 ,世尊 告 諸 比丘 :「有 邪 、有正 。諦 聽,善 思 ,當為 汝 說 。何等 為 邪 ?謂 邪見 ,乃至 邪 定 。何等 為 正 ?謂 正 見 ,乃至 正 定 。何等 為 正 見 ?謂 說 有 施 、有 說 、有 齋 ,有 善行 、有 惡行 ,有 善惡 行 果報 ,有 此世、有 他 世 ,有 父母 、有 眾生生 ,有 阿羅漢 善 到 、善 向 ,有 此世、他 世 自 知 作 證 具足 住 :『我 生 已 盡 ,梵行已 立 ,所作 已 作 ,自 知 不 受後有 。』何等 為 正 志 ?謂 出 要 志 、無 恚志、不 害 志 。何等 為 正 語 ?謂 離 妄語 、離 兩舌 、離 惡口 、離 綺語 。何等 為 正業 ?謂 離 殺 、盜 、婬 。何等 為 正 命 ?謂 如法 求 衣服 、飲食 、臥 具 、湯 藥 ,非 不 如法 。何等 為 正方 便 ?謂 欲 、精進 、方便 、出離 、勤 競 、堪能 常行 不 退 。何等 為 正念 ?謂 念 隨順 ,念 不 妄、不 虛 。何等 為 正 定 ?謂 住 心 不亂 、堅固 、攝 持 、寂 止 、三昧 、一心 。」佛說 此經已 ,諸 比丘 聞佛所說 ,歡喜 奉行 。 - ^ 10.0 10.1
《
瑜伽 師 地 論 》:「若 略說 三 摩 呬多地 ,當知 由 總 標 故 ,安立 故 ,作意 差別 故 ,相 差別 故 ,略 攝 諸 經 宗 要 等 故 。云 何 總 標 ?謂 :此地中 ,略 有 四 種 ,一 者 、靜 慮 ,二 者 、解脫 ,三 者 、等 持 ,四 者 、等 至 。靜 慮 者 ,謂 :四 靜 慮 。……解脫 者 ,謂 :八 解脫 。……等 持 者 ,謂 :三 三 摩 地 ,一 、空 ,二 、無 願 ,三 、無 相 。復 有 三 種 ,謂 :有 尋 有 伺,無 尋 唯 伺,無 尋 無 伺。復 有 三 種 ,謂 :小 、大 、無量 。復 有 二 種 ,謂 :一 分 修 ,具 分 修 。復 有 三 種 ,謂 :喜 俱行,樂 俱行,捨俱行 。復 有 四 種 :謂 :四 修 定 。復 有 五 種 ,謂 :五 聖 智 三 摩 地 。復 有 五 種 ,謂 :聖 五 支 三 摩 地 。復 有 有 因 有 具 聖 正三 摩 地 。復 有 金 剛 喻三 摩 地 。復 有 有 學 、無學 、非 學 非 無學 等 三 摩 地 。等 至 者 ,謂 :五 現 見 三 摩 鉢 底 ,八 勝 處 三 摩 鉢 底 ,十 遍 處 三 摩 鉢 底 ,四 無色 三 摩 鉢 底 ,無想 三 摩 鉢 底 ,滅盡 定 等 三 摩 鉢 底 。云 何 安立 ?謂 :唯 此等,名 等 引地 ,非 於欲界 心 一 境 性 ;由 此定等 ,無 悔、歡喜 、安樂 所 引,欲界 不 爾 ,非 欲界 中 於法全 無 審 正 觀察 。」 - ^
葉 均 譯 《清淨 道 論 》第 三 章 〈說 取 業 處 品 〉:「什麼 是 定 的 語義 ?等 持 為 定 。什麼 是 等 持 ?即 是 將 心 與 心 所 平等 (sama)平 正 (samma)的 專 注 在所 緣 境上 。是 故 以持戒之力 ,使 心 與 心 所 專 注 在所 緣 之 上 ,便 是 等 持 。定 以不散亂 為 特性 ,以去除 散亂 為 味 (作用 )。」 - ^ 《俱舍
論 頌疏》卷 28:「問 :何等 名 為 靜 慮 ?答 :由 定 寂靜 ,慧 能 審 慮 ,故 慮 體 是 慧 ,定 有 靜 用 及生慧 慮 ,故 名 靜 慮 。」 - ^ 13.0 13.1 Mahāsaccakasutta MN 36. [2022-07-24]. (
原始 内容 存 档于2022-07-26). - ^
中 阿 含經一 〇二 經 . [2022-07-24]. (原始 内容 存 档于2022-07-26).汝 等 亦 當 復 自作 ,至 無事 處 山林 樹下 空 安靜 處 ,宴 坐 思惟 ,勿得放逸 ,勤 加 精進 ,無 令 後悔 。此是我 之 教 勅 ,是 我 訓 誨。 - ^ MN19 Dvedhāvitakkasutta. [2022-07-24]. (
原始 内容 存 档于2022-07-26).Meditate monks. Do not be negligent. Do not regret later. This is our instruction to you.
- ^ AN2.30 Vijja-bhagiya Sutta. [2022-07-24]. (
原始 内容 存 档于2022-07-26). - ^
一 行 禪師 .止觀 十 四 偈 . [2022-07-24]. (原始 内容 存 档于2022-07-26).如鳥
有 雙翼 ,禪 修 有 止觀 ,雙翼 互相依 ,止 和 觀 並行 - ^
法 句 經 沙門 品 . [2022-07-24]. (原始 内容 存 档于2022-07-26). - ^ 19.0 19.1 Nhất Hạnh, Thích. Appendix Two. Breathe, you are alive! : the sutra on the full awareness of breathing 20th anniversary ed. Berkeley, Calif.: Parallax Press. 2008 [2022-07-24]. ISBN 978-1-935209-26-3. OCLC 647906962. (
原始 内容 存 档于2022-07-26).The practices of the Four Jhanas and the Four Formless Concentrations are not necessary for arriving at the fruit of practice, the awakened mind. The methods of mindfulness taught by the Buddha in the Sutra on th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can be seen as the incomparable path leading to emancipation. Although the Anapanasati and Satipatthana Suttas do not refer to the Four Jhanas and the Four Formless Concentrations, we should not conclude that they do not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oncentration. Meditation has two aspects: stopping (shamatha), and observation or looking deeply (vipashyana). Stopping is concentration, and looking deeply is insight. The Full Awareness of the Breath, or of any other object such as the body, the feelings, the mind, the objects of mind, and so forth, all aim at the goal of concentrating the mind on an object so that it is possible to see the object in all its depth. Concentrating the mind is stopping it from running around from one object to another in order to stay with just one object. We stay with one object in order to observe it and look deeply into it. In this way, stopping and observing become one.
- ^
釋 一行 ;方 怡蓉. Fo tuo zhi xin : yi xing chan shi de fo fa jiang tang.佛陀 之 心 -一 行 禪師 的 佛法 講堂 .橡 實 文化 . 2017. ISBN 978-986-94876-5-8. OCLC 999201784. - ^
釋 ,洞 恆 .三 三昧 -佛教 獨 門 禪 法 .佛教 禪 法 之 研究 :依據 巴 利 《尼 卡雅》及漢譯 《阿 含經》. [2022-07-24]. ISBN 9789863262343. OCLC 959201892. (原始 内容 存 档于2022-07-26). - ^
雜 阿 含483經 . [2022-07-24]. (原始 内容 存 档于2022-07-26). - ^ 梵動
經 . [2022-07-25]. (原始 内容 存 档于2022-07-27). - ^ Ajahn, Chah. The Teachings of Ajahn Chah, A collection of Ajahn Chah's Dhamma talks (PDF). The Sangha Wat Nong Pah Pong. 2007: 515 [2022-07-24]. (
原始 内容 存 档 (PDF)于2022-07-26).Although a number of highly esteemed scholars have written descriptions of the first,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jh¯ana, what's written is merely external information. If the mind actually enters these states of profound peace, it doesn’t know anything about those written descriptions. It knows, but what it knows isn’t the same as the theory we study. If the scholars try to clutch their theory and drag it into their meditation, sitting and pondering, “Hmmm...what could this be? Is this first jh¯ana yet?” There! The peace is shattered, and they don’t experience anything of real value. And why is that? Because there is desire, and once there’s craving what happens? The mind simultaneously withdraws out of the meditation. So it’s necessary for all of us to relinquish thinking and speculation. Abandon them completely. Just take up the body, speech and mind and delve entirely into the practice. Observe the workings of the mind, but don’t lug the Dhamma books in there with you. Otherwise everything becomes a big mess, because nothing in those books corresponds precisely to the reality of the way things truly are.
- ^ Richard Shankman. The Experience of Samadhi,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Buddhist Meditation (PDF). Shambhala. : 137 [2022-07-24]. (
原始 内容 存 档 (PDF)于2022-07-24).The Venerable Buddhaghosa (who wrote the Visuddhimagga) invented these terms. Parikamma samadhi (preparatory concentration), upacara samadhi (access concentration), appanasamadhi (absorption concentration) —even these are his own words. You don't find these terms in the suttas, either. So therefore we don't see any evidence for supporting dry insight in the suttas.
- ^ Analayo. DEFINITIONS OF RIGHT CONCENTR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DF). [2022-07-24]. (
原始 内容 存 档 (PDF)于2022-07-14). - ^ 《
巴 利 大藏 经·长部》(卷 22《大 念 处经》):“諸 比 庫 ,什麼 是正 定 呢?諸 比 庫 ,於此,比 庫 已 離 諸 欲 ,離 諸 不善 法 ,有 尋 、有 伺,離 生 喜 、樂 ,具足 初 禪 而住;尋 伺寂止 ,內潔淨 ,心 專 一 性 ,無 尋 、無 伺,定 生 喜 、樂 ,具足 第 二 禪 而住;離 喜 ,住 於舍,念 與 正 知 ,以身受樂,正 如聖者 們所說 的 :『舍 、具 念 、樂 住 。』具足 第 三 禪 而住;舍 斷 樂 與 舍 斷 苦 ,先 前 的 喜 、憂 已 滅 沒 ,不 苦 不 樂 ,舍 念 清淨 ,具足 第 四 禪 而住。諸 比 庫 ,這稱為 正 定 。” - ^ Lee, Axian. CBETA
線上 閱讀. cbetaonline.dila.edu.tw. [2022-07-22]. (原始 内容 存 档于2022-07-26).云 何 為 盡 諦 ?所謂 盡 諦 者 ,愛欲 結 永 盡 無 餘 ,是 謂 盡 諦 。云 何 為 道 諦 ?所謂 賢 聖 八 品 道 是 。正 見 、正治 、正 語 、正方 便 、正 命 、正業 、正念 、正 定 ,是 謂 道 諦 也。彼 眾生快 得 善 利 ,乃能聞此四諦 之 法 。 - ^
中 阿 含31經 . agama.buddhason.org. [2022-07-22]. (原始 内容 存 档于2022-07-26).云 何 正 定 ?謂 聖 弟子 念 苦 是 苦 時 , 習是習,滅 是 滅 ,念 道 是 道 時 ,或 觀 本所 作 ,或 學 念 諸行 ,或 見 諸行 災 患,或 見 涅槃 止 息 ,或 無 著 念 觀 善心 解脫 時 , 於中若 心 住 ,禪 住 ,順 住 ,不亂 ,不 散 ,攝 ,止 ,正 定 ,是 名 正 定 . - ^ Chinese text of T 32, “T32
佛說 四諦 經 ”. SuttaCentral. [2022-07-22]. (原始 内容 存 档于2022-07-26) (英 语).何等 為 ,賢者 !直正 定 ?若 ,賢者 !道德 弟子 ,苦 為 念 苦 ,習為念 習,盡 為 念 盡 ,道 為 念 道 ,意 止 故 不動 不 走 ,已 攝 止 故意 念 在 一 ,是 名 為 直正 定 。 - ^
安 ,世 高 .佛說 八 正道 經 T112 (PDF). [2022-07-25]. (原始 内容 存 档 (PDF)于2022-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