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 得 利
此條 |
|
|
( |
|
|
|
|
|
|
|
其他 |
備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佔有- |
- |
-
|
- |
歷史
[羅 馬 法
[Condictio 授權
中華民國 的 規定
[學說 爭 執
[類型
[而無
成立 要件
[無 法律 上 原因 - 受有
利益 - 致使
他人 受到損害 受益 和 受損間 有 「因果 關係 (或 稱 為 損益 變動 關係 )」,又 有 「直接 因果 關係 說 (或 稱 直接 損益 變動 說 )」與 「間接 因果 關係 (或 稱 為 間接 損益 變動 說 )」兩 種 學說 之 爭 執 。又 ,此處 所謂 之 因果 關係 ,並 非 傳統 意義 上 之 「因果 關係 」。
給付 型 不當 得 利之 構成 要件 不當 得 利 人受 有利 益 雙方 間 具有 「給付 關係 」無 法律 上之 原因
非 給付 型 -侵害 型 不當 得 利之 構成 要件 非 屬 給付 型 不當 得 利 不當 得 利 人受 有利 益 - 其受
利益 係 因 該得利 人 「侵害 」原 屬 於(不當 得 利 )請求 權 人 之 權利 所 致 不當 得 利 請求 權 人 積極 地 支出 費用 或 消極 地 損失 利益 無 法律 上之 原因
非 給付 型 -求償 型 不當 得 利之 要件 不當 得 利 人受 有 財產 上之 利益 非 屬 給付 型 不當 得 利 - 其(
不當 得 利 人 )受利益 係 因 不當 得 利 請求 權 人 清 償 其(不當 得 利 人 之 )債務 所 致 不當 得 利 請求 權 人 支出 費用 - 其受
利益 無 法律 上之 原因
非 給付 型 -支出 費用 型 不當 得 利之 要件 不當 得 利 人受 有 財產 上之 利益 非 給付 型 不當 得 利 - 其(
不當 得 利 人 之 )受利益 係 因 不當 得 利 請求 權 人 支出 費用 ,加 諸 於其所屬 之 財產 上 不當 得 利 請求 權 人 支出 費用 - 其受
利益 無 法律 上之 原因
無 權 處分 -有償 型 之 要件 請求 權 人為 權利 之 擁 有人 (如所有權 人 、抵押權 人 、質 權 人 )債務 人為 無 權 處分 人 :非 該權利之 所有 人 或 有權 處分 者 無 權 處分 人 有 處分 之 行為 :處分 行為 :使 權利 直接 發生 減少 或 喪失 之 法律 行為 (如轉讓 、設定 負擔 等 )- 該
處分 行為 對 權利 人 發生 效力 (如基於善意 受讓而使第 三 人 取得 所有 權 ) - 該
處分 行為 為 有償 效果 :由無 權 處分 人 負 返還 利益
無 權 處分 -無償 型 不當 得 利之 要件 請求 權 人為 權利 之 擁 有人 (如所有權 人 、抵押權 人 、質 權 人 )債務 人為 因 無 權 處分 而獲有利 益 之 人 無 權 處分 人 有 處分 之 行為 :該處分 行為 對 權利 人 發生 效力 (如基於善意 受讓而使第 三 人 取得 所有 權 )- 該
處分 行為 為 無償 效果 :類推 民法 第 183條 之 規定 ,由 無償 取得 人 負 返還 利益 之 責任
法律 效果
[註釋
[- ^ 1.0 1.1 1.2 1.3 Davrados, Nikolaos. Demystifying Enrichment Without Cause. Louisiana Law Review. 2018, 78 [2020-04-20]. (
原始 內容存 檔於2020-11-04). - ^ Michael Stathopoulos, Axiosis Adikaiologitou Ploutismou [Claim of Unjustified Enrichment] 2 (1972).
- ^ See MAX KASER, DAS ALTRÖMISCHE JUS 286–88 (1949).
- ^ See Reinhard Zimmermann, The Law of Obligations: Roman Foundations of The Civilian Tradition 878–84.
- ^ [[
黃 茂 榮 ]]<不當 得 利 的 概念 及構成 要件 (一 )>,[[植 根 雜誌 ]]第 二 十 七 卷 第 四 期 (PDF). [2017-07-10]. (原始 內容 (PDF)存 檔於2020-11-04).
參考 文獻
[- Birks, Peter. Unjust Enrichment. Clarendon Law Ser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19-927697-8.
- Stoljar SJ The Law of Quasi-contract (2nd ed)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