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謂韶盡... : |
問:「韶盡美盡善,武盡美未盡善,是樂之聲容都盡美,而事之實有盡善、未盡善否?」曰:「不可如此分說,便是就樂中見之。蓋有這德,然後做得這樂出來;若無這德,卻如何做得這樂出來!故於韶之樂,便見得舜之德是如此;於武之樂,便見得武王之德是如此。都只是一統底事。」 |
| 子謂韶盡... : |
或問韶、武美善。曰:「德有淺深。舜性之,武王反之,自是有淺深。又舜以揖遜,武以征伐,雖是順天應人,自是有不盡善處。今若要強說舜武同道,也不得;必欲美舜而貶武,也不得。」又曰:「舜武不同,正如孟子言伯夷伊尹之於孔子不同。至謂『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是則同也』。舜武同異正如此。故武之德雖比舜自有深淺,而治功亦不多爭。韶、武之樂正是聖人一箇影子,要得因此以觀其心。大凡道理須寬心看,使各自開去。打疊了心胸,安頓許多道理在裏面,高者還他高,下者還他下,大者還他大,小者還他小,都歷歷落落,是多少快活!」 |
| 子謂韶盡... : |
叔蒙問韶盡美盡善,武盡美未盡善。曰:「意思自不同。觀禮記所說武王之舞:『始而北出』,周在南,商在北,此便做箇向北意思;『再成而滅商』,須做箇伐商意思;『三成而南』,又做箇轉歸南意思;『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又分六十四箇做兩處。看此舞,可想見樂音須是剛,不似韶純然而和。武須有些威武意思。」又問:「堯舜處湯武之時,肯如湯武所為否?」曰:「聖德益盛,使之自服耳。然到得不服,若征伐也免不得,亦如征有苗等事,又如黃帝大段用兵。但古人用兵,與後世不同。古人只趲將退,便是贏,那曾做後世樣殺人,或十五萬,或四十萬,某從來不信。謂之多殺人,信有之。然指定數四十萬,必無此理。只如今安頓四十萬人,亦自大段著地位。四十萬人也須會走,也須爭死,如何掘箇窟去埋得許多!」 |
| 子謂韶盡... : |
子善問「韶盡美矣」一章。曰:「後世所謂文武之舞,亦是就韶武舞變出來。韶舞不過是象那『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天下恁地和平底意思。武舞不過象當時伐商底意思。觀此二箇意思,自是有優劣。但若論其時,則當時聚一團惡人為天下害,不能消散,武王只得去伐。若使文王待得到武王時,他那舊習又不消散,文王也只得伐。舜到這裏,也著伐。但恐舜文德盛,其徒或自相叛以歸之,亦未可知。但武王之時只得如此做。『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性,是自有底;身,是從身上做得來,其實只是稟資略有些子不相似處耳。」 |
| 子謂韶盡... : |
「韶與武,今皆不可考。但書所謂:『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勸之以九歌。』此便是作韶樂之本也。所謂『九德之歌,九韶之樂』,是也。看得此歌,本是下之人作歌,不知當時如何取之以為樂,卻以此勸在下之人。武王之武,看樂記便見得,蓋是象伐紂之事。其所謂北出者,乃是自南而北伐紂也,看得樂氣象便不恁地和。韶樂只是和而已。故武所以未盡善。」又云:「樂聲也易得亡失。如唐太宗破陣樂,今已不可考矣。」 |
| 子謂韶盡... : |
問:「集注:『美者,聲容之盛;善者,美之實。』如何是美之實?」曰:「據書中說韶樂云:『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穀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此是韶樂九章。看他意思是如何?到得武樂,所謂『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而復綴以崇』,與夫『總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發揚蹈厲,太公之志也』,其意思與韶自是不同。」廣。 |
| 子謂韶盡... : |
「善者,美之實。」實,只是事,是武王之事不稱也。舜之德性之,武王反之,是他身上事,與揖遜、征伐不相干。但舜處武王時畢竟又別。 |
| 子謂韶盡... : |
問「善者美之實」。曰:「實是美之所以然處。且如織出絹與布,雖皆好,然布終不若絹好。」問:「『性之、反之』,似此精微處,樂中如何見得?」曰:「正是樂上見。只是自家不識它樂,所以見不得。」 |
| 子謂韶盡... : |
問「善者美之實」。曰:「美是言功,善是言德。如舜「九功惟敘,九敘惟歌」,與武王仗大義以救民,此其功都一般,不爭多。只是德處,武王便不同。」曰:「『未盡善』,亦是征伐處未滿意否?」曰:「善只說德,是武王身上事,不干征伐事。」曰:「是就武王反之處看否?」曰:「是。」謝教,曰:「畢竟揖遜與征伐也自是不同,征伐是箇不得已。」曰:「亦在其中,然不專就此說。」淳曰:「既征伐底是了,何故又有不得已意?」曰:「征伐底固是,畢竟莫如此也好。所以孔子再三誦文王至德,其意亦可見矣。樂便是聖人影子,這處『未盡善』,便是那裏有未滿處。」 |
| 子謂韶盡... : |
或問韶、武善美之別。曰:「只就世俗論之,美如人生得好,善則其中有德行耳。以樂論之,其聲音節奏與功德相稱,可謂美矣,善則是那美之實。」又問:「或說武王之心與舜一般,只是所行處與心相反,所以有『盡善、未盡善』之別。」曰:「聖人固無兩心,烏有心如此而所行相反者!且如堯之末年,水土之害如此,得舜承當了,天下遂極治。紂之時,天下大亂,得武王仗仁義,誅殘賊,天下遂大治。以二聖人之功業論之,皆可謂盡美矣。然其美之實有盡、未盡者,只是舜較細,武王較粗些。然亦非聖人實要如此,只是所遇之時不同耳。」 |
| 子謂韶盡... : |
問:「征伐固武王之不幸。使舜當之,不知如何?」曰:「只看舜是生知之聖,其德盛,人自歸之,不必征伐耳。不然,事到頭,也住不得。如文王亦然。且如『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于受』。這事勢便自是住不得。若曰『奔告于受』,則商之忠臣義士,何嘗一日忘周。自是紂昏迷爾。」道夫問:「吳氏稗傳謂書序是後人傅會,不足信。」曰:「亦不必序,只經文謂『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天子,天既訖我殷命!」則是已交手爭競了。紂固無道,然亦是武王事勢不相安,住不得了。仲虺告成湯曰:『肇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小大戰戰,罔不懼于非辜。』則仲虺分明言事勢不容住,我不誅彼,則彼將圖我矣。後人多曲為之說以諱之。要之,自是避不得。」 |
| 子謂韶盡... : |
或問:「『盡善、盡美』,說揖遜、征誅足矣,何以說『性之、反之』處?」曰:「也要尋它本身上來,自是不同。使舜當武王時,畢竟更強似大武;使武王當舜時,必不及韶樂好。」 |
| 子謂韶盡... : |
問:「『子謂韶盡美矣』章,引程氏曰:『堯舜湯武,其揆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時然耳。』使舜遇湯武之時,不知如何?」曰:「只怕舜德盛,人自歸之。若是大段負固,不得已,也須征伐,如伐苗是也。」又問:「『舜性之,湯武反之』,地位亦自不同。」曰:「舜之德如此,又撞著好時節;武王德不及舜,又撞著不好時節。」 |
| 子謂韶盡... : |
問:「堯舜在湯武時,還做湯武事否?」曰:「堯舜且做堯舜看,湯武且做湯武看。看得其心分明,自見得。」 |
| 子謂韶盡... : |
湯武之征伐,只知一意惻怛救民而已,不知其他。 |
| 子謂韶盡... : |
問「武未盡善」。曰:「若不見得他『性之、反之』不同處,又豈所謂『聞其樂而知其德』乎!舜與武王固不待論。今且論湯武,則其反之至與未至,雖非後學所敢議,然既嘗讀其書,恐亦不待聞樂而知之也。」請問。曰:「以書觀之,湯畢竟反之工夫極細密,但以仲氏稱湯處觀之,如『以禮制心,以義制事』等語,又自謂『有慚德』,覺見不是,往往自此益去加功。如武王大故疏,其數紂之罪,辭氣暴厲。如湯,便都不如此。」 |
| 子謂韶盡... : |
或問「武未盡善」一段。先生以所答示諸友云:「看得如何?」皆未有所答。次問祖道。答曰:「看來湯武也自別。如湯自放桀歸來,猶做工夫,如『從諫弗咈』,『改過不吝』,『昧爽丕顯,旁求俊彥』,刻盤銘,修人紀,如此之類,不敢少縱。武王自伐紂歸來,建國分土,散財發粟之後,便只垂拱了。又如西旅之獒費了太保許多氣力,以此見武王做工夫不及成湯甚遠。先生所謂『觀詩書可見』者,愚竊以為如此。」先生笑曰:「然。某之意正如此。」 |
| 子謂韶盡... : |
問:「范氏以為德不同,謝氏以為時不同,游氏以為事不同。三者孰是?」曰:「畢竟都有些子,如何得同?楊氏曰:『武之武,非聖人之所欲。』橫渠亦曰:『征伐豈其所欲!』此說好。」榦。 |